穿井得一人教案(精选8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02-23 07:43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1、读懂“穿井得一人”这句话。

  2、多角度概括寓意,理解寓言特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对“穿井得一人”这句话中“穿”“得”“人”三个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传话游戏,在班上找五个学生,由第一个学生将看到的一句话悄悄告诉下一位学生。由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学生,再由最后那名学生将听到的话大声说出。

  继续激发学生兴趣:大家想不想知道刚才老师给了他一句什么话?(ppt)

  (预设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完今天这一课,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走进作品

  1、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ppt),并要求学生看课下注释①,了解作品资料,并做好勾画,以便积累。

  2、朗读课文

  a、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过程中勾画出没有读懂的句子。

  b、教师范读,并提要求:注意老师郎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断句等。(ppt)

  C、全班齐读。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预设1:当学生在讲故事时出现问题时,再请另外的学生讲,如果还有问题,可能是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到了,这时让学生回到文本中找答案,看能不能解决。如果还不能解决,老师就进行讲解。预设2:如果学生讲故事时很顺利,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说明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因在故事情节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这个故事添枝加叶,让这个故事丰满起来。)

  三、寓意概括

  1、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示吗?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如果有,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ppt)?

  2、寓意(ppt):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四、小结

  a、关于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用故事教训、讽刺或是启示人。

  b、当今社会,通讯网络都很发达,传言也随之到处飞。“流言止于智者”,希望同学们能睁开你们的慧眼,做一个有主见,能辨是非的人,让流言在你这里寸步难行吧!【guaiweng.com】

  五、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读《拉着婴儿投江》这则寓言,看能不能概括出寓意?

  有个路过江上的人,看见有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将那小孩丢进江中。小孩正在啼哭。过江的人问那人:你为何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呢?那人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教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2、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7.小结。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关键词语去带动阅读的方法。

  3.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点引入,激发兴趣

  由社会当今热点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引出我国古代《吕氏春秋》这部作品中也记载到这样的造谣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理解题意,引发思考

  将这则寓言故事设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释题目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得”字的思考。

  三、朗读课文,了解案件

  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案件的内容大概是怎样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吗?

  四、案件重播,抓住关键

  (1)学生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请学生说说以下画线的三句话的意思,再次引起学生思考:

  “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翻译课文,理解案情

  1.学生对照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自主串译。

  2.小组讨论释疑,解决不懂词句。

  六、整理词语,积累知识

  七、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小组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1.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总结

  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

  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1)(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3)(从国人的角度来看)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从宋君的角度来看)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九、课外拓展

  《三人成虎》

  十、总结收获

  十一、布置作业

  十二、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能概述故事内容。

  2.齐读全文,抓总结性语句,明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闻”的含义,了解寓意。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二、教学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诵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生:宋国有一个叫丁氏的人穿井得一人,国人听说这件事并把它传开了,这件事情被宋君听见了,宋君便派人去询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而不是在井中挖出一个人来。

  师:板书,并复述。丁氏国人宋君

  带着我们刚刚的理解来齐读一次课文。

  对于这个故事,编者是怎么来评价的呢?

  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像这样获得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师:作者是有态度的,这样获得消息?是指哪样获得?

  生:像国人一样:“国人闻而传之。”

  师:对,这个“此”就是指像国人一样,听到什么就传什么,不加以丝毫的辨析。

  越传越远,越传越离谱。我们可不要做那样的人。还好有一个人让我们明白了真相。这个人就是?

  生:宋君。

  师:原文怎么说?

  生:“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师:丁氏对曰

  生: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选自哪里吗?请看注释,我想知道最后两个字。

  生:察传。

  师:察传啊,就是要细查明辨传闻!宋君就做到了这一点。对待传闻要细查明辨。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得消息的渠道啊,多种多样。学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后,我们会怎么样去看待生活当中的“闻”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时代,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生活中的“闻”呢?(PPT)

  生:不像国人那样,人云亦云。

  生:不做以讹传讹的人。

  生:说话听话要清楚明白,传话要用行动去检验,不管做什么人,都要做一个清白人。

  师:总结,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就像我们同学说的那样要做就做一个清白人,明事理的人。说话,不要有歧义,不传没有根据的话,不然就会掉到各种各样的“井”里去。要做像宋君那样的人,听说的消息,要验之以理、慎言慎行、去伪存真。

  三、作业布置

  请你课后搜集《三人成虎》这个小故事。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七: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八:

  课标分析:

  《穿井得一人》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与本课的教学相关的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紧扣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穿井得一人》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第六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都富有想象力,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篇幅短小却寄寓了意味深长的道理,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寓意。《穿井得一人》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字词的积累、文意疏通等内容也要得到相应重视,体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另外,在现代社会,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闻,真假难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信息,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于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学情分析:

  《穿井得一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中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刚刚融入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式接触文言文的时间并不长,文言字词的积累还很薄弱,翻译课文,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还有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内容离现在比较久远,语言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距,学生难免会有畏难心理。

  另外学生受年龄限制,虽然也有爱思考的孩子,但大多数学生思考问题容易停留在表面,很难做深入的思考研究,更是缺乏质疑能力,往往不关注细节,常常自以为会了,但是面对老师的具体问题,就容易被问住。

  要上好这堂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从朗读入手,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带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结合寓言的特点,从故事激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大胆质疑。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吕氏春秋》。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问题导学,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寓意。

  3、通过续写或改写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加强对寓言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故事的寓意,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传闻,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节,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问题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布置预习:

  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直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也可以查找资料,试着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字圈出来,不会翻译的句子划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是两篇寓言故事,小故事里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这两篇故事出自于什么?《伊索寓言》(学生回答),这是一部古希腊寓言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选自什么?《吕氏春秋》(学生回答)。

  二、明确学习目标(ppt课件展示):

  (一)了解《吕氏春秋》。

  (二)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理解文意,能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寓意,并从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学生齐读。

  三、了解《吕氏春秋》:

  1、朗读课文中的介绍。(学生个别读、齐读)

  2、教师补充介绍:(ppt课件展示)

  《吕氏春秋》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兵家、名家、农家等各派的学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

  《吕氏春秋》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个别读。

  正音:溉汲gàijí

  (2)学生齐读。

  (3)ppt展示无标点课文,学生断句朗读。(个别读、齐读。)

  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解答预习中遇到的疑难。

  (2)全班交流,进一步解答疑难,疏通文意。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解释词语:1、有闻而传之者。2、闻之于君。3、及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5、丁氏对曰

  翻译句子: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析语句,理解文意。思考问题:(ppt展示问题)

  1、丁氏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是什么?

  4、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5、宋君听说后,他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认识人物的基础上,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问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六、拓展延伸:

  1、古代类似的故事:

  “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等。

  2、现代社会典型事例:“谣盐”

  2011年3月起我国部分地区刮起了的“抢盐风”。

  3、联系自身经历,想想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4、思考: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传闻、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学生畅所欲言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知识,完成练习。

  2、写作训练:(二选一)

  (1)续写: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又有闻而传之者……

  (2)改写: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无井——穿井——得一人劳力

  人

Copyright © 2019 www.guaiw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乖乖作文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