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2022年8月18日,我们参加学习了胡月英老师主讲的《新课标解读的道与术》培训。通过胡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实施有了初步的理解体会。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新课程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修改和新增。胡老师以表格形式一目了然进行的对比,使我们清晰认识了新课标的新的地方。
新课标新增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课程内容全部更新,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新增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相关要求;学段要求中将每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新课标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我会遵循胡老师的嘱托,深入领会课标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化繁为简,调整心态,守正创新,在教学中探索落实课标精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x年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本次新课标培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以及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新课标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为立意,凸显和强化人的因素,将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转型,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方向,“心怀国之大才,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底,让我们得学生不仅仅能想到美丽,并且能够看到美景,且能走得到景点。让我们的课堂从理想课程走向正式课程,到理解与实操课程,最终到体验课程的高度,让我们的时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让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guaiweng.com←
新时代要求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人才,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全面发展,育人为本;二、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三、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四、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基本原则。优化课程设置,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的思想和方向同时细化了课程实施的要求。
本次课标改革有四大亮点:一、强化核心素养,新目标从“双基”能力到核心素养。二、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纬度,结合课程内容。三、课程内容结构化。四、学科实践,即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以往我们常常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物理不碰物,化学不碰化,生物不懂生,忽视实验重视语言,新课标强化要求我们用实验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我们的物理学习明确方向与思路——用学科方法学习科学知识。
而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这些落到实处,则必须要有适合教学与评价。新课标指引我们成为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用大单元即项目式的方法实现育人的新教学,开展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时目标。好用管用,落实落细。新评价中仍以笔试考试为主要方式,重建试题属性,表现评价以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解决高分低能,在过程数据中融合技术新方向,解决有分无德,有习无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乃国之大事,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追求,新课标的出台直面教育中面临的紧迫问题,学习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导向,为我们更好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导向。
202x年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千万教研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主要变化有: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从形式、内容、知识点、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使得学生知识衔接无障碍,能力发展无短板。
202x年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新课标的学习至今一遍也没有读完,读着就读不下去了,两遍都被卡住了,没有读的欲望,就像授课时专家说的,读了很多遍,字都认识,可还是不知所以然,专家如此何况我这不认真的学生呢?但是学习还是需要的,新的教育形式下,5年内不退休的话,还是要好好学习的,慢慢来,这除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一、问题意识,带着问题上路。
不神话课标,读的时候读不下去,因为产生很多的问题,有问题这恰好说明是好的思维方式,读不懂才是常态,这么多的名词的确有许多需要去理解的地方。一个前言读得就很费力,在前言中的第一段,强调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还能理解,但是五个体现中,我一个体现也不清楚具体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成果是什么?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风格风格的特征?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
这些政治的术语不懂,我就上网查。再具体就是十个明确: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主、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外交、党的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可是这对课标、甚至是教学有什么关系呢?之间有什么链接呢?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由一:文化载体、任务群这些大的概念,小的词语规范、端正、整洁的标准是什么?在每个阶段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大是小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刨根探底的去研究和了解。个个概念到具体内容,相关链接,相互之间的关系?
也许会有老师觉得这些理解不了,就算了,这是理论高度,一线教师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现在觉得想理论上不能理解和认同,在实践中就容易走偏差,所以,学习课标是一个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的学习。要做好长期的打算,或许我们今天不理解,经历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学习,回头在读的时候也许就理解了,感悟了,或者就豁然开朗了,不放弃学习,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从目录中对新旧课标对比来整体感知。
这次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内容应该是基本一样的,也都包含六章:课程性质、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第一第二章是宏观的内容,第三至五章才是重要的部分。这是和2011年的新课标最大区别的地方。语文的2011版的新课标就只有课程目标和内容。而新课标中分为了三个部分目标、内容、学习质量。这其实是在课程标准中体现一个很完整的学习过程,只不过它涉及的面很广很高,细节的体现弱,是一个笼统整体表达,没有我们一篇文章、一个主题的教学表达的具体而已。
这三章形成了一个学习的闭环。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道理,就是深度学习,包括学历案、有效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学习目标、活动内容和评价任务,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评的循环一样。如果你知道这次课程标准制定的组长是崔允廓教授,对这样的编写就不意外了。
特别是核心素养放在了目标里面,不仅做了具体的解释,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位一体。而且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泛的一个概念,和目标也是一体的。
目标就是用核心素养来表示的,表达的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要在培养之前有一个对孩子未来的描绘,孩子们将来长成什么样子,我先来画一画。
内容就是孩子要干什么,我们应该组织什么内容,这里面就有了学习任务群,这个任务群我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我现在的感受就是,就像崔允廓教授讲的老师们教孩子“狗”,讲了狗头、狗尾巴、狗身子,所有的都讲完,学生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狗。我想任务群就是一种深度的学习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的学习。像郭华教授说的,从“砖”到“房子”到“家”的过程,让孩子从掌握知识点,到学科知识的结构,学生经历活动而构建的知识结构,留下生命活动的痕迹。
学业质量是新的内容,就是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是不是长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这是我们的检测标准。
作为一位老教师吧,读的过程,读完就忘,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留下似的,也看到有些老师在背课标,通过背诵的任务来逼自己去学习,其实自己要想研究透,就需要适当的对内容进行背诵。除了对课标的整体感知,也可以从喜欢擅长的学段,在目标、内容、评价中按照学段来分层理解。
时刻要想到我们培养的总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样的孩子,要想到我们在有限的年级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最后怎么来确定孩子成为了这样的孩子。我们是否在走着一条正确的道路。
202x年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主题活动教学是跨学科背景下的数学内容学习,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背景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概念关系和规律,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新课标的深化改革促进了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发展。想要有效实现目标,需要优化各学科资源,整合学科开展教学。下面我结合新课标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多样性跨学科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整合有利于构建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学生可以主动在各种平台上学习数学知识,成为数学课堂的真正主人,进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以《营养午餐》为例,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了解的营养膳食的信息,如少盐少油,荤素搭配等,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各种食物所包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我们最近的营养午餐,营养搭配是否合理?”等。然后查阅资料,了解营养膳食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分工进行调查,共享信息和数据。学生通过调查和记录可以计算一周午餐食谱的营养情况,并设计一周营养午餐的食谱,并通过美术指导可以完成手抄报、纸盘画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也可以组织对一周营养午餐食谱进行评选。这样的学习引导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经历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设计调查方案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利用百分数等数学知识和科学营养学等知识解决问题,积累用统计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不确定问题的经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二、趣味性跨学科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会尽全力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能主动探究和研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力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引进不同于单一学科课堂的新颖活动形式和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进而使其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欲望,开展有效性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以《校园的平面图》为例,学校每学期都要会有外校的老师来学校交流学习,为了他们更好的了解学校,学生们以小导游的身份来绘制校园平面图并设计好路线进行校园文化介绍。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出实施方案,然后实际操练。学生可以先实地观察校园,小组合作绘制平面草图然后展示并汇报平面草图的绘制经历。再根据学习的数学概念,理解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关系。小组合作测量、调查相关数据。根据学校与纸张的大小,灵活确定合适的比例尺。运用量角器和指南针确定建筑物的方向和角度。最后结合美术老师的构图指导,修饰并汇报校园平面图。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实地测量,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复杂的测量过程,知道事先规划分步实施的重要性,体会测量误差的取舍及其现实意义,实现跨学科学习的紧密融合,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三、启发性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探究,如小组合作、亲子合作、班级合作和年级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如,数学教材中关于《节约用水》的教学内容,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滴水实验,去证实公园(或别的公共场合)水龙头一分钟漏多少水?学校水龙头一分钟漏多少水?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并且绘出统计表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我思考能力。然后再去以“节约用水”为主题,开一场班会,去展示世界水资源的分配图、人均水占有量和某地区干旱视频,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这些图片及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国严重缺少淡水资源。然后再让学生们去思考“周围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等问题,加深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去思考怎样做到节约用水,并以此为题去写一篇小感想等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开展“小手拉大手”的节约用水活动,设计各种标语,带动周边人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做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而达到以学科整合的方式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正是跨学科整合的意义体现吗?
四、创新性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几个学科简单相加或轮番上场,也不是各自学科独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综合知识,包括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迁移思想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记录自己的经历,或者编一个含有数学信息的小故事,然后将这个故事画出来,做成小小连环画,与同学们分享。
如周末去动物园,从不同方向上看到的小动物;和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每件多少元?买了几件?去奶奶家坐23路公共汽车,奶奶家书架中物品摆设的上下位置;和同学玩七巧板,摆出了不同的人物、武器展开了战斗;自己完成的一道数学趣题等等。此主题活动,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需要运用文字图画记录故事涉及连环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再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写作文,想要写好作文,学生需要反复记录、动手写及联系生活,这同样也适用于数学学习,可以给学生布置数学小日记。小明的一篇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昨天晚上我去超市买的芒果单价为2。8元一斤,我买了3。5斤,共支付9。8元。但是售货员却错算为10。8元。虽然因为有小数点计算比较复杂,但是我却有妙招:先计算半斤的价格:2。8÷2=1。4(元),之后再算三斤的价格:2。8x3=8。4(元),最后算出总价:1。4+8。4=(9。8)元。学好数学的用处真大,给我挽回了一元钱的损失!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数学知识,有助于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要基于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累积的经验、社会实践与生活的结合,进而灵活运用的问题,整合符合主题的课程资源,以此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02x年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传统的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新课标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为引导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亲身经历,进而能够理解领悟、获得经验,重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我们应及时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研究并“吃透”新课标、教参、教材,不断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探究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决定用直接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混合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202x年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近期,新课标的公布,激起每一位教育者的思考,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随着新课标的到来,给了每一个教育者方向性的定位,实践性的探索。每一次课标的更新,都决定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今年,在“双减”走向纵深的一年,课改的内容、形式、方向往哪里去,新课标将有哪些方面给出答案?学校第一时间该怎么办,都是当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的思考是:
一、学习新课标,弄通新课标是当下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
每位老师对课标在熟悉上下功夫,在弄懂上下功夫,在研究上下功夫,让新课标的“新”装在脑子里,指导在课堂上,为此,列出自学清单,教研组、年级组构建新课标学习共同体。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一本2022新课标,语文、数学、体育、劳动、音乐、美术、科学教研组教师利用空闲时间主动分享学习体会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难题,包含针对学科的思考、单元备课的启发、教学技巧与方法、课堂管理方式、日常困惑等内容,进行思维的碰撞。年级组学习共同体以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根据年级实际情况讨论新课标落地问题与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形成合力,学科融合,共同解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立足“双减”,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
立足“双减”,立足新课标,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盯课后服务质量怎么样,紧盯学生作业怎么样两条线,把“双减”工作往实里走。学校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主责、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从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入手,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是学校高品质发展必然要务
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举措。在课后服务上推动“体美劳”,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上推动“体美劳”。在制度建设、项目建设和设施建设上推动“体美劳”,整合校内场地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制度环境。
新课标的到来,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2022年,走在百年焕新后敦煌路小学,历史赋予的使命、教育者的育人担当,只有在深度学习里,高阶思考中,步步落实上,把握住机遇和挑战,才能引领敦煌路小学在全面高质量发展上有新突破。
202x年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与作用。2022年新课程标准颁布,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认真、仔细地进行了学习研究,感触颇深、心得颇多,下面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内涵”和“语文学习任务群”给我留下来非常深刻的印象。新课标的“新”,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涵:
1、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感情。
3、思维能力。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能力。
4、审美创造。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其次,在新的课程目标下,课程内容也有了新的改变。新课标新增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和六项内容: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对于上述的“核心素养内涵”和“语文学习任务群”,我联系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出以下改变: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将教学内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学生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学生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会发现,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教学内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大力倡导课外阅读。
新课标大力倡导课外阅读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它既表明了读书、积累是语文的学习之道,又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重大意义。所有的“学”都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这一次课标的修订,阅读教学从原先过度挖掘文本、理解文本的“理解阅读”转为语言规律的探寻和运用的“表达阅读”。在课标中讲到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新课标如灯塔,为我指明方向,新课标似活水,为我注入灵感,我定将不断学习、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