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主要先进事迹 篇一:
安xx,中共党员,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机务段动车组司机,曾获xx省优秀共产党员、xx省五四青年奖章、xx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xx局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济郑高铁濮阳至xx段联调联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出站上坡长度600米,曲线半径800米……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安xx双眼紧盯线路前方,熟练地操纵检测车。没多久,检测车就达到了规定速度。
今年40岁的安xx开过调车机车,驾驶过动车组列车,牵引过中欧班列,创造了连续走行120多万公里的安全业绩,实现了从“门外汉”到“机车大拿”的华丽转身。
厚积薄发
争做调车司机“排头兵”
开火车,是安xx儿时的梦想。上小学时,老师问大家长大想干什么?安xx抢先回答:“开火车。”
从部队退役入路后,安xx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务班。2005年底,他顺利通过结业考试,进入xx机务段工作。
尽管梦想照进了现实,可开火车并没有他想得那么容易。机车上成千上万的电器元件、师傅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但他有一股拼劲,相信勤能补拙,白天到机车上熟悉机车构造,练习故障处理,拉着师傅问这问那;晚上梳理、总结、消化一天所学,在业务书籍和笔记簿上画满了圈点符号。他还经常找司机长请教机车构造、常用规章、故障处理等知识。经过勤学苦练,安xx顺利通过定职考试,成为一名调车副司机。
沿线锻炼是一门必修课。2007年初,安xx主动申请到陇海线民权调车点工作。当时,恰逢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线路两边都是施工人员和机具。每次值乘,他都全程站立,认真瞭望。时任司机长田卫看他是个“好苗子”,更是倾囊相授。
半年后,安xx凭借优异表现,开始驾驶调车机车。面对新的挑战,他保持学习定力,找来作业区域内所有站场的平面示意图,提前熟悉站场布局和信号设备位置,作业时一一确认核实,反复记忆,烂熟于心。
2009年,安xx报名参加全路机车司机晋升资格考试。那段时间,他白天在机车上一遍一遍地反复演练故障处理,晚上挑灯夜读,在纸上默写关键内容,经常学习到凌晨。经过一年备战,他顺利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内燃机车驾驶证,握上了闸把,成为一名火车司机。]guaiweng.com[
因为热爱,他练就了操纵机车“一手准”、规章制度“一口清”、故障处理“一摸准”的绝活,成了职工眼中的“问不倒”、领导心里的“放心人”。
充电蓄能
跑好中欧班列“第一棒”
2012年5月,安xx成为东风4型6459号机车的司机长。为摸透新机型的“脾气”,他借来该机型的电路图,有空就上车对照学习。机车入库小辅修时,他跟着检修人员看,对不明白的地方刨根问底,直到弄清弄懂,并详细记在小本子上。
很快,他对机车的每一条脉络都如数家珍。这台机车也在他的精心“调养”下,逐渐成了一台精品机车,多次担当中欧班列牵引任务。
2013年,凭借连续6年无违章违纪和多次段技能大赛第一名的优异表现,安xx成了一名中欧班列司机。
“xx集装箱中心站到xx北站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公里,但是弯道多、曲线半径小,瞭望困难。”安xx连续利用4个休班徒步查看每一个信号分区、每一处坡道变化、每一条道岔径路,熟记每一个关键处所周边的环境特征,规划最优操纵步骤。归来后,他将内容分类整理,写在本子上,加强学习记忆。
2013年7月18日,安xx作为首发司机,严格执行“唱一钩、对一钩、干一钩、抹一钩”呼唤应答制度,精心操纵机车牵引中欧班列从xx集装箱中心站出发,跑出了万里之行的“第一棒”。
中欧班列安全运行的轨迹留下了安xx的智慧与汗水。他根据自己日常的整理笔记,总结提炼出了“柴油机停机处置五步骤”“内燃机车电路故障快速排除法”和“三盯一控两注意”调车工作法等,在全段范围内推广运用,成了中欧班列安全开行的“得力助手”。
自强不息
踏上高铁时代“新征程”
2017年,xx局集团公司增选动车组司机,为高铁新线开通运营做准备。安xx决定挑战自我,再次学习新技术。
通过动车组司机筛选考试及高铁适应性测试后,安xx走进武汉高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参加全路统一的动车组司机理论培训。他如同一块海绵,迅速地汲取理论营养。为了加深记忆,他和同事结成对子,相互提问,反复背诵默写。短短1个月时间,他就用完了8支一次性签字笔,记了两本厚厚的笔记。“差不多有1000道题吧,每道题都默写了10遍以上。”安xx回忆道。
学习无捷径,锲而不舍登高峰。没有电力机车驾驶经历的安xx依靠勤学苦练,顺利通过了严苛的动车组司机考试,考取了动车组司机驾驶证。
“我跟动车组练习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接触网挂异物的情况。带我的师傅问我挂哪儿了,我脱口而出‘接触网’。师傅劈头盖脸一顿批,要我回答挂接触网的具体部位和公里标。”安xx说,师傅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匪浅。
2020年下半年,xx省“米”字形高铁的一“点”——郑太高铁联调联试,在新岗位上崭露头角的安xx被选拔参与联调联试任务。郑太高铁是一条山区高铁,桥隧39座,线路最大坡度27。6‰,桥隧比达到74。8%。
为高质量完成联调联试任务,安xx迅速进入“白+黑”“5+2”的状态,每天至少操纵车组往返20多趟,配合完成各种试验,退勤后梳理总结当日操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编制次日的作业指导书和操纵提示卡。他经常一天只睡几个小时,1个月才回家一次,最终高质量完成了郑太高铁220趟试验任务。
新征程,再出发。目前,济郑高铁濮阳至xx段联调联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安xx第二次以主力身份参战。他将继续紧握闸把、勇毅前行,在铁道线上续写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新篇章。
勤奋学习,攻坚克难
勤能补拙,追逐梦想
安xx用奋斗抒写奉献之歌
于无声处聆听铁路脚步
铁路主要先进事迹 篇二:
黄xx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全路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他业务精湛,练就了一双探伤钢轨的“火眼金睛”,没有出现一次漏检错判;他坚持创新,用一项项技术新成果提高现场伤损检出率和数据回放质量,还带出了一个探伤领域的“种子团队”。
扎根探伤一线二十载,在管内近2000公里的铁路线上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和感人的励志故事——他,就是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黄xx。
勤学苦练终有所成
黄xx一上班就和钢轨打上了交道。2002年2月,他从线路工调整到探伤工岗位。刚开始干钢轨探伤的时候,他认为这份工作就是一天到晚推着探伤仪走走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然而一周后,黄xx就改变了这种看法。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包兰线暖泉站进行探伤检查,师傅胡高云推着仪器作业时发现显示屏有疑似伤损波形,随后就停下来反复校准查看。经过判断,那是一处钢轨内部核伤。“真是太神奇了!”黄xx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并对这个发出“嘀嘀嘀”声的探伤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玩意真厉害,只要从钢轨上推过去就能发现钢轨里面有没有伤损,而这些伤损几乎都是眼看不到、手摸不到的。”黄xx回忆道。
从那以后,黄xx立下了“干活不怕累、学习不言苦、技术不服输”的铮铮誓言,每天跟着师傅学、对着书本啃、现场反复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只要有时间,他就推着探伤仪在练功场里一遍遍实作、一遍遍练习,查看波形图,反复对比,不断总结伤损钢轨出波规律,准确判断伤损等级。短短2年时间,他记满了3本5万多字的学习笔记,成长为探伤领域的行家里手。他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有好几本探伤业务书籍,已经被翻得掉页卷角。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6年,黄xx参加全段探伤工技术比武,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也是黄xx工作以来参加技术比武获得的第一份荣誉。这份荣誉更加坚定了他钻研钢轨探伤技术的信心。现场作业中,他不断研究总结伤损波形特点,最终摸索出自己的一套伤损判定办法。凭借这套“秘籍”,黄xx先后在2008年xx铁路局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和2013年全路工务系统钢轨探伤职业技能竞赛上夺冠。
“那时候连做梦都是在看书背题,虽然非常累,但是充满了动力。”回想起当时备赛时经历的严格训练,黄xx不禁感慨道。
黄xx之所以能够练就“火眼金睛”,其秘诀主要是细心、细心、再细心。一次在包兰线作业时,探伤仪显示出一段可疑波形,作业人员误认为是螺孔不规则引起的回波,黄xx却坚持拆卸观察,结果发现第一螺栓孔至第二螺栓孔间有25毫米长的裂纹,及时防止了一起重大漏检事故。一次在定银线作业时,黄xx发现一处异常波形很微妙,于是果断停了下来,经过十几遍反反复复地检测,最终发现一处2平方毫米的钢轨内部病害。
黄xx就是这样,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十分谨慎认真。他及时归纳总结作业要领并运用到实践中,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伤损。正因为如此,黄xx创造了一系列“传奇”,例如发现过2平方毫米的缩孔和1。5平方毫米的气孔。全段探伤工纷纷为之折服,再小的伤损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成了xx局集团公司响当当的“钢轨神探”。
攻坚克难超越自我
2013年初,xx工务段党委成立了“黄xx探伤工作室”,这让黄xx既感到无比荣耀,又深深感到了责任和压力。因为他知道,他的奋斗目标绝不仅仅是掌握过硬的探伤业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带领一个团队,结合现场作业实际,对现场安全生产难题进行精准研判和技术攻关。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黄xx探伤工作室”成员单金慧回忆说,2018年6月,在局集团公司首台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车投用前的测验任务中,黄xx和同事们经过连续60天通宵达旦的钻研摸索,硬是“驯服”了这辆百万级“豪车”,并提出了13条优化建议,均被生产厂家采纳。
以前,职工进行探伤作业时,需要携带近10公斤重的探伤仪器和备品徒步行走10公里左右。为了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xx工务段给探伤车间配备了5台便携式手推车,方便职工将探伤仪器、工具备品放置在手推车上行走。可是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手推车就因为材质及设计缺陷等原因无法使用,探伤工们又回到了肩挎手提的“负重时代”。
黄xx坐不住了,他立即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比几种手推车模型,光是设计图纸就画了10余张。经过3个月的反复试验和现场调试,黄xx终于制作出新型的便携式手推车,不仅解决了职工的负重作业问题,而且一劳永逸地破解了频繁取放仪器备品、插拔仪器探头的现场难题,广受现场职工欢迎。
近年来,黄xx不断超越自己,勇攀技术革新高峰,在创新大道上一路高歌猛进。他参与研究制作的电动液压撅轨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安全系数;先后研发23个技术革新及发明创造项目,其中集成串列式扫查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为安全生产和节支创效提供了技术保障。他通过探伤检查、现场判定、视频“会诊”等形式,累计解决了25件探伤疑难杂症。
事实证明,黄xx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说起黄xx和“黄xx探伤工作室”的贡献,xx工务段主管探伤工作的副段长马治财如数家珍。近些年,黄xx带领团队秉承“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术推广”的“3J”理念,通过无数次的现场调研和反复试验,制定了机械伤损、贝氏体辙叉、可动心辙叉作业标准;研究制定的《钢轨外部轮廓机械伤损的判定标准》,填补了xx局集团公司钢轨外部轮廓机械伤损判定标准的空白。几年来,他和同事一起努力,共修订完善15项作业标准;经过不断探索和现场检验,总结出焊缝探伤作业和仪器测试“七字诀”、数据回放“三字经”,简单、顺口、易掌握,解释了焊缝作业流程、仪器测试及数据回放卡控要点,成为探伤人员学习借鉴的工作宝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针对全段探伤职工队伍青黄不接、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的现状,如何培养更多探伤人才,成为黄xx接续努力的奋斗目标。
黄xx有一个好习惯,会把每次现场作业发现的典型伤损波纹拍成照片。从作业现场回来后,他就一个人闷在办公室,对伤损波形进行整理分类,制作PPT、微视频等,为下一次车间探伤集训准备鲜活的授课素材。黄xx还通过微信和全路的探伤精英进行业务交流,将多种从未见过的钢轨伤损波形图整理成培训资料,将这些知识点、业务难题、新技术知识带上课堂,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进行“现身说法”式的讲解,直到学员全部掌握、吃透。
“我在学校学的是铁道工程专业,钢轨探伤对我来说完全是‘跨界’,师傅黄xx用超声波教学模拟器演示了一遍后,我立即明白了探伤工作原理,说得通俗一点儿,钢轨探伤就像医生给病人做‘B超’。”青工小王指着模拟器高兴地说。2018年7月,黄xx和工作室团队成员历时3个多月,利用彩色激光探头,配合有机玻璃钢轨模型,研究制作出超声波教学模拟器,将钢轨探伤超声波工作原理从隐性变为显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这些年,黄xx编制了《钢轨探伤数据分析图谱》等培训教材20余本,丰富了职工培训学习资料。他还多次深入陇西、陇南、中卫、武威、定西及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单位,将看家本领无私传授给更多的同行,帮助更多探伤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补齐业务技术短板。
长江后浪推前浪。2015年9月,黄xx的“90后”徒弟孙阳阳一路过关斩将,荣获了全路钢轨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21年9月,黄xx的女徒弟吕叶同样在“振兴杯”铁道行业青年职业技能赛上夺冠。近年来,他累计培养出探伤工技师和高级技师11名、火车头奖章获得者4名,他所在的车间还荣获了火车头奖杯。
光阴如梭,白驹过隙。回望走过的路,黄xx攻坚探伤领域技术难题的信心坚如磐石。他说:“钢轨探伤的技术创新没有终点,也容不得一丝马虎,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钢轨为伴,留下青春印记
不负韶华,勇攀技术高峰
心怀热爱和执着
黄xx走出了一条
不断超越自我的奋斗之路
奏响拼搏奋进的时代之歌
铁路主要先进事迹 篇三:
吕xx
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运段京张高铁车队“雪之梦”乘务组列车长,曾获得xx局集团公司“京铁榜样”“最美京铁人”等荣誉。
2008年,因为夏奥,这里唱响《我和你》;2022年,因为冬奥,这里唱响《一起向未来》——xx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在服务保障2022年xx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舞台上,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运段京张高铁车队“雪之梦”乘务组列车长吕xx用微笑迎接旅客,用爱让服务升温,绽放青春光彩,展示出新时代铁路青年的精神风貌。
时光印刻追梦足迹。从高铁情缘到燃情冰雪,从提供一流的客运服务到书写一起向未来的豪情,吕xx怀揣激情与梦想,在京张高铁列车上不断历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列车长。
奋力追逐冬奥梦,值乘京张高铁列车里程可绕地球赤道15圈
xx冬奥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京张高铁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铁路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2年3月14日深夜,身材高挑的吕xx穿着冬奥列车定制服装,在“瑞雪迎春”复兴号列车上的5G演播室内录制“冬奥记忆”视频。护目镜里,她的眼睛闪烁着泪光:“今天,我值乘最后一趟冬奥列车,太多的美好回忆留在了这趟列车上。”
两年多来,吕xx在京张高铁上往返近2000趟,累计值乘里程达6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5圈。
2019年9月,通过层层选拔,吕xx成为京张高铁列车第一批列车长。要想成为列车长,必须经过非常严苛的训练,不仅要在服务礼仪方面补齐短板,而且要对外语进行专业补强。
2019年12月30日,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那一天,吕xx作为首发列车长,值乘xx北至太子城方向的列车。“她能圆满完成首发任务,正是凭着一股韧劲!”xx客运段京张高铁车队党支部书记王鹏说。
2020年3月1日,为了更好地服务这条连接xx冬奥会三个赛区的交通主动脉,京张高铁车队“雪之梦”乘务组正式成立。这个平均年龄25岁的乘务组主要值乘xx北至太子城、xx北至延庆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除了提供日常乘务服务,还承担着京张高铁列车的英语讲解服务。
作为最初的成员之一,吕xx渐渐认识到“xx冬奥”“百年京张”有着怎样的意义。遥不可及的冬奥梦在这个年轻女孩的心里逐渐清晰。
为做好xx冬奥会运输服务保障工作,xx局集团公司大力深化“雪之梦”服务品牌,开展形象管理、国际服务礼仪、冬奥会知识等强化培训。吕xx也根据线路特点,提议在“雪之梦”乘务组增加盲文服务卡、重点旅客呼叫器、儿童安睡床等服务备品,推出团体旅客预约讲解服务。
京张高铁全线有10座隧道。列车穿过隧道时,一些旅客会产生耳鸣。“我找了很多教程,改良出一套‘防耳鸣操’,受到了旅客们的好评。”内向腼腆的吕xx谈起自己在京张高铁列车上值乘的经历很是兴奋。
“京张高铁最高运行时速多少?”“京张高铁为xx冬奥会做了哪些准备?”“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上有哪些新服务?”吕xx从容自信,熟练运用中英文解答旅客们的问题。
“服务xx冬奥会,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家要共同努力成长,为中国高铁这张名片增光添彩!”吕xx在出乘会上激励组员时说。
豆子阳是从普速线调入“雪之梦”乘务组的乘务员,吕xx把厚厚的学习笔记借给她,出乘前讲解提问、值乘中手把手教、退乘后给她“开小灶”。“吕车长对我们很严格,每种备品的码放、每个部位的消毒、每名重点旅客的情况,我们都要铭记于心。她说这是开往冬奥会赛区的列车,容不得半点马虎。”豆子阳说。
带着温暖与感动,见证一段绚丽记忆
心中有光,方可成就梦想。
今年1月,“雪之梦”乘务组实施了集中管理模式,吕xx和她的组员们分别在闭环外、闭环内值乘冬奥列车,但是工作群里吕xx关心大家的消息依旧没有停发——“回到宿舍记得先对衣物和水杯消毒”“今天崇礼下雪,大家多穿点儿”……
xx冬奥会与农历虎年春节假期“完美邂逅”,这是吕xx第六个没有与家人一起团聚的春节。除夕夜,在集中管理点的宿舍,她用手机与家人视频“云团聚”。妈妈说,在电视里看到记者采访女儿的画面,高兴得直流眼泪。
冬奥列车赛时运输服务期间,吕xx圆满完成了97趟往返xx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的运输任务。一位日本记者跟着吕xx学做“防耳鸣操”缓解不适,为她竖起大拇指;一位奥组委官员留下了她的盲文服务卡,称赞她服务细致周到;中国运动员乘坐她的列车,感受到热情温馨的服务,为她点赞并留下签名。
“冬奥有我,我与京张高铁共成长。”吕xx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冬奥主题明信片,写下她的“冬奥感言”。
砥砺十年磨一剑,吃苦才是人生的财富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这位爱学善学的女孩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精气神。
2010年秋,19岁的吕xx离开家乡安徽,来到xx求学。毕业前,她突发急病乘坐高铁返乡,途中乘务员贴心的照顾为她埋下了梦想成为“高姐”的种子。
2013年4月,吕xx通过了铁路公开招聘,成为一名乘务员,从此开启了高铁服务之旅。她快速熟悉设备、掌握作业流程、融入乘务班组,得到身边同事和广大旅客的认可与称赞。
2017年5月,吕xx以优异成绩通过应聘考试,成为京广高铁车队的列车长。隆冬的一日,河南地区普降大雪,她值乘的列车在信阳东站临时停车5个多小时,列车上饮用水和餐食紧缺。她火速申请在中途站紧急补充水和餐食。1100多名旅客、200份应急餐,她带着乘务员逐一筛选,把餐食按需发放给旅客。“列车长是旅客和乘务组的主心骨,我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让所有人放心、安心。”吕xx在列车长日志中写道。
熟悉吕xx的人都知道,她是出了名的严师,也是十足的“暖姐”。2021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京张高铁车队“雪之梦”乘务组刚刚退乘,乘务员董欣悦突然身体不适并伴有低烧。吕xx不放心,向车队申请陪同前往医院。凌晨时分,她兜里揣着凑来的现金,在发热门诊门口踱步,时不时通过微信了解董欣悦的检查治疗情况,这一等就是3个多小时。
“努力了10多年,我取得的一点点所谓的成绩也不过是生逢其时,要感谢这个时代和铁路的发展。我们努力,一起向未来!”吕xx被评为xx局集团公司2021年“最美京铁人”时深情地说。
追梦的步履永不停歇
与京张高铁相伴的日子里
吕xx从一名见证者、体验者
变成了一名参与者、传播者
对她来说
这一刻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