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园建设方案 篇一:
一、生态德育品牌的提出和准备
20__年,__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原__一中、二中、三中、六中合并后迁入新校区,来自不同学校的校风相互碰撞,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校园文化的融合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后达成共识,德育应该是一个自然、多维、立体的生态系统,只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于是__第一中学决定从文化建设入手,以“一岗双责”全员育人工作为突破口,实现德育工作全覆盖;然后再通过“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逐步打造具有内驱力的“生态德育”体系,“生态德育”就是让学生在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及自然、自己与国家这四个维度上形成和谐统一、知行合一的道德准则;我们通过“家文化”建设,提高师生凝聚力;通过挖掘校史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建了“生涯规划导师核心团队”;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构建了以班主任为首席导师,全员参与的“一岗双责”育人体系。
二、生态德育的培育过程和实施规划
(一)全员育人
为进一步调动全体教职工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学校20__年制定并试行了《一岗双责全员育人导师制度》,根据指导要求建立《导师手册》记录育人过程。20__年继续完善全员育人管理,健全了全员育人的班教导会制度、家访制度、管理工作考核等系列制度,建立学校统一领导、教师全员参与、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班组合和备课组的第三层次管理,全面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员育人优秀班组合、优秀教研组、优秀学生的评比活动。
根据《全员育人管理导师职责及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他们的知心人,成为他们所信赖的朋友,在学习上能帮助指导,在思想上能交流倾诉,在生活上能有所支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导师主要采用鼓励、谈心、交流、活动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主要方式,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心交心”的教育原则,树立“没有人是不想得到关爱的,没有人是不想表现自我的,没有人是不想成功的”学生观。明确我们的教育即便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可以起到激励和抑制作用。导师要有“三心”,即爱心、耐心、诚心。活动方法是:与每名学生每周互动至少1次,每学期家访至少2次,对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单亲家庭以及特殊困难家庭实行定期不定期家访,每月至少1次,一月小组活动一次。平时不定期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协调,使每位同学每时每刻都能受到老师的关怀、教育和鼓励。谈心的场合、时间、方式和要求要多样,最好不要在公众场合,交心要真诚,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要利用书信,日记,面谈,电话等形式开展交流。小组活动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消除他们与老师的隔阂,可以是讲座、帮师批改,唱歌、写诗、作画、体育比赛、阅读比赛、辩论比赛,任务布置、活动安排等,尽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中如有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和困惑大家一起帮助解决和协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是一个温暖的集体。以上各种活动要随时做好记录。*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学校定期组织活动,加强督导检查。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育人案例、论文、反思、家访随笔评选等活动。定期组织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对全校全员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家长满意度测评,防止工作流于形式。根据检查测评情况适时召开会议查找不足、总结经验。
学校建立评价体系,挂钩晋级评优。将根据全员育人工作考核细则,把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参与全员育人情况、所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等结合挂钩,把学生评价、家长测评、教师互评和校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百分制考核。对取得的成果,推荐到各级主管部门参与评选,优秀教师推荐到县级及以上荣誉评选,激发教师参与的激情和创造热情。
(二)全程育人
从新生入学到高三毕业,德育工作贯穿始终。为了增强师生的国防意识,强化红色基因传承,筑牢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生入学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期间组织学生观看国防教育宣传片,并进行国防知识竞赛,举办传统美德教育专题讲座,弘扬爱国情怀。三年中,我们通过美术、音乐、朗诵、演讲、征文等活动开展美育、提高学生审美修养;通过文明出行、文明上网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君子慎独”的品格,建立他们发展个性的边界意识;通过运动会、辩论赛、文化墙和黑板报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通过义工活动,如去敬老院、文明城创建、普法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公德意识;通过环保社团组织学生考察水源环境污染情况、开展废旧笔芯回收等活动,培养学生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意识;通过国旗下讲话、成人仪式等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红歌联唱、长征主题书画展等活动进行红色教育;通过模拟联合国大会进行国际思维教育,培养学生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全方位育人
德育工作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和课程育人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我们认为,单一的德育形式远不如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更有生命力,所以我们力求把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赋予育人的意义。我们把“立德树人,文化立校”确立为学校发展四大战略之一,并放在首位,以文化驱动引领,促进生态德育建设。学校建有“两湖”、“四馆”、“四园”。我们为每处建筑题写楹联,赋予德育内涵,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功效。课程建设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们成立了课程开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生涯规划导师核心团队,以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同时兼顾综合实践等特色校本课程,挖掘学科德育内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德育体系。为弥补学校德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每年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或组织学生到德育实践基地开展教育活动,或邀请校外宣讲团队来校开展德育讲座。为了让扩大德育阵地,我们创办校报、校刊,注册了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账号,积极宣传德育典型,弘扬正能量,形成了“生态德育”建设的“空中梯队”。
三、生态德育主要内容及实践过程
(一)夯实学科德育根基,筑牢生态德育主阵地。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立足课堂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起了“两主三类六素养”课程体系。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需课程三方面入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政治学科组建了学生演讲社团和辩论社团,每年一次的小论文演讲比赛主题都与德育密切相关,政治小论文的主题很丰富,有的论题体现爱国主义教育,有的体现诚信,有的体现亲情,有的体现科学精神,有的体现政治认同等,与我们的德育目标密切相关。辩论社团强调合作,既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又培养团队意识,学生在辩论的团队中展开合作、竞争、实现双赢,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助力。语文学科举行经典诵读,小小百家讲坛,名著阅读活动。每年暑期,我们都开展师生共同研读文学名著的假期读书活动,活动基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而设置。大家共同沉浸在一本书中,通过不断的阅读、阐释、碰撞,编织共同的语言密码和精神密码。德育在这样的活动中润物无声,沁人心田。学期开学之初,进行了阅读分享交流活动,同学们把自己阅读中的思考制成PPT,利用每节课前的5分钟进行课前分享。在分享交流中,获得了丰富的读书体验和思想品德的共同提升。地理学科组不仅在国家课程实施中坚持德智并重,还开发并实施了“__市地理”、“地震灾害及防御”、“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地质地貌观摩“四门校本课程,实现了德育乡土化。我校地理教研室依托对乡土地理的研究,编制了《__市地理》,将国家课程中的地理系统原理落实到乡土地理中,不仅日常课堂引用《__市地理》中的知识和案例,还专门开设乡土地理课,带领学生读懂家乡,发现家乡美、家乡富、家乡强。引导同学们将对祖国的热爱根植于对家乡的热爱,使德育可见、可感、可知。我们立足学科建设,丰富学科资源,巩固了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将德育课程一体化真正落实到学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__年至今先后有英语、政治、地理、化学学科被__市教科院授予“__市学科示范基地”地理学科,被__市教育局授予“__市课程基地”。我校也于20__年被__市教育局公布为“__市师德涵养基地”。
(二)实现德育课程校本化,为生态德育建设提供肥沃土壤。
根据《__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作为全国学生发展指导“全生涯”教育联盟理事,轮值主席单位,学校现有生涯规划专业导师93名,每周开设一节“学生生涯规划”课。实录生涯教育示范课50多节,报送“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生发展指导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作为示范研讨课例。我校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7所知名高校携手,每年举办“名校走进__一中”高考政策解读公益活动,为学生和家长搭建与高校近距离接触的平台,促进我校优质生源精准输入高校,并与10多所双一流高校合作共建优秀生源培育基地。《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策略研究》课题成功申报__省基础教育科学“__五”规划课题和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科研规划课题,现已结题。有“学生生涯规划优秀案例”报送省教育学会,其中获一等奖,获二等奖。“学生生涯规划优秀教学设计”推送到省教育学会参评。教育教学论著《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与探索》和课堂设计《生涯规划教育与英语学科教学融合》均获得20__年__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1、加强学生的生涯教育。
利用开学第一课、校报、网络电视、校园网络、学校微信、微博平台等媒介宣传新高考改革政策,加大对人生规划与学生发展指导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集中培训、技能训练、理论学习、班主任示范课、主题班会、微班会等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生涯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发挥“全员育人导师制”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特色班组合”建设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成才观念,充分理解人生规划教育与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2、系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按照《__第一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实施方案》,开齐开好“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对学生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指导。以学校课程的形式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
(1)《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专业课。课程分为“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生涯探索”和“生涯设计”四大模块,通过对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价值观等方面的探索了解自我,并了解与高中息息相关的生涯信息以及社会职业等信息,从而对未来发展途径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选择,探索和思考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径。共40次课时,主要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导师通过每周三下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体实施,在高一年级完成。
3、开展多样化的生涯教育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将整个校园开放为职场体验平台。高中生长期生活在学校中,对职业生活缺乏真实的体验,容易导致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失真,职业理想失实,职业生涯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学校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生涯设计的动态性理解。在校园内提供各种勤工俭学岗位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如校园小记者、校报编辑、超市服务员、图书管理员、环保工作者等进行体验。
(2)生涯教育大讲堂。利用__一中丰富的校友资源,经常邀请国内、省内知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CEO等各个行业的校友为学生讲座。使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加深对相关职业及前沿资讯的了解。
(3)课外实践活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包括职业理想体验、志愿者义工服务等。通过课外实践,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调查了解相关行业知识,直观、有效地了解部分职业,在体验式学习、创意式思考中逐步培养生涯规划的能力,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期望,并在开学初举行成果分享报告会,促成相互交流与分享。
(4)推进家校共育。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达到教育目的。组织开展家长讲座或校友讲座,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或校友走进课堂,介绍相关职业发展情况。密切联系家长资源,一个好家长就是一门好课程,各年级、各班级要充分挖掘家长各行各业中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各班要邀请有能力的家长担任班级发展指导课程辅导员,真正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程,走进课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形成合力。
(5)搭建交流平台。继续与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携手,联合中科院心理所、北师大和南师大等科研院所等,依托“全国学生发展指导‘全生涯’教育联盟”,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学校间协同发展,互联互通的共享机制平台,帮助学校有效开展生涯教育。深入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工作,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定期为学生作大学专业选择辅导讲座。
4、科学测量评价生涯规划工作成效。
不断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认真做好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价工作。学生处要完善定期检查制度,通过查阅资料、听常态课、参与活动及师生、家长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学区(部)在生涯规划工作上成果和问题,建立检查、总结、评价、反馈、改进等长效机制。
依托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日志。借助科学诊断工具、测量量表,对学生发展进行诊断评估。发挥好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做好学生个别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发展指导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确保生涯规划教育落地生根。
(1)对年级评价
“生涯规划”特色工作执行团队通过学生处对各年级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引领和过程评价。指导各级部开展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问卷调查,调研课程实施效果。发现培养典型,积极推广经验。各年级必须按照课程计划,保证学习时间,确保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
(2)对班级评价
各学区(部)综合科要依据“生涯规划”课程要求制定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每月对各班级课程实施情况作出评价,作为评价各班级特色化建设和班级工作考核的依据之一。
(3)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发展规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等环节。各“班组合”导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参与、自我体验、自主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措施要严谨,实施途径要科学,测量结果要准确。
(三)挖掘综合实践德育功能,激发生态德育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学习与互动相结合的课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特征,将德育主题生活化、实践化地融入课程之中,可以更好地提高德育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感和道德品质。通过合理设置主题,做学结合,真正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德育成效。学校根据德育目标规划设计主题实践内容,架构起含盖音乐、美术、体育、人文、健康、科技、语言、环保等多个领域100多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体验、发现、感悟、成长。尤其是研学旅行的开展,为县域孩子打开了一扇异彩纷呈的大门,借助走出去的机会,走进纪念馆、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正视民族屈辱历史的心灵震撼,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发图强的信念。20__年居家防疫期间,学校组织“抗疫居家实践大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借助网络和电视新闻,关注了解国内外抗击疫情实况,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塑造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习惯,磨炼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将志愿服务、考察探究、职业体验与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建构起生活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基地劳动形式相结合,具有一中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0__年学校组建了以学校为主阵地,继而逐步辐射到学生家庭和社会活动场所的__一中志愿服务队,发动和招募志愿者495名,累计活动60余次。__一中校园原创微电影《红绳儿》荣获全国第十四届中小学校园影视奖最高奖项金犊奖最佳微电影奖!这是该比赛连续举行以来__省首次摘得最高奖项,实现了__省该奖项零的突破!原创微视频《在灿烂阳光下》获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作品评选活动一等奖。学校始终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注重基于学习、生活的能力提升和源于人本、自然的品行塑造,将德育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真正践行“润物无声”的德育一体化教育模式,激发着生态德育的活力。
德育校园建设方案 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____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校德育工作的稳步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指导思想
本方案以党的__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省、市各级重要文件为依据,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育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德育课程化的实践,力争形成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校情学情分析
高新区一中__校区成立于20__年,一直秉持“学校有教师在场、生长有学生在场、教育有家长在场、社区有学校在场”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办一所爱国主义底色鲜明、充盈生命温情与生长力量的现代学校。
我校所在区域生源类型较为复杂,但可塑性较强,学校各类教育活动取得明显进步,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引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们定能以最佳状态展现__人的风采。
工作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高和终极目标,是我校办学非常明确的方向定位。
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__展现出人类高贵的精神品质,基于此,我们以用爱国主义打亮学生人生底色、筑实学生人生根基为方向,让爱国主义成为学校立德树人德育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德育工作机构及队伍建设
(一)由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组成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学校德育工作。
(二)注重班主任队伍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实行班级教育教学班主任主管制,每两个班级确定固定的优秀的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团队组织传达部分德育工作。加强班主任基础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培训。鼓励班主任进行教育课题研究、项目实验。
(三)发挥团委、学生组织的作用
团委针对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发挥学生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做到以榜样学生示范引领和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模式。
(四)推行家校共育
积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协调作用,努力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具体措施
(一)确保德育核心地位
转变德育工作理念,完善初中各个年段教育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确保德育工作核心地位。
(二)全力打造__课程
围绕核心词“__”,建设赋予“__”文化主题内涵的“思政大厅”,拟形成“__”“红色__”“七子城市”等八大校园文化主题区,多维度构建“__民族英雄馆”。
积极申报__市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以研促育,建构德育特色校本主课程。
积极对接国内外负责研究甲午海战的相关机构,外延__英雄校本课程,丰富德育课程内涵。
建设模拟联合国社团,对接哈工大、实验高中,开设并打造各类__精英课程。
(三)重点推行“立德树人五项行动”
铭史践行、明礼立身、引领众行、升华涵养、拓宽国际视野。做到“铭史于心,爱国于行”,明礼行孝、以德立身,不断夯实、提升学生的素质内涵,扩展眼界。开展以“爱国”和“奋斗”为基础品质的“__少年”评选,用榜样传播青春正能量。
(四)持续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按照德育工作课程化、渐进化、系统化的原则,初步把学校德育课程分为四大板块。
1、使课堂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合。
2、开足国家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开设生长课程、生活课程、生命课程、心理课程、__课程的校级特色德育课程。
3、开设每月的不同学科的不同主题的学校活动课程。
4、开设以感恩与责任为核心的德育活动课程。
(五)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体系建设
重视家庭社区合力育人。进一步完善学校和家庭、社区联系沟通机制。建设好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搭建学生志愿服务平台;不定期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出席学校德育工作专题会,共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大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拟积极同各个部门配合,强化对学生防欺凌、防止各类侵害事件的教育。
落实责任,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机制
(一)健全德育工作责任制
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校长责任制,引导各级学校、全体教师进一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二)加强德育工作研究
开展德育课题研究、论文(案例)评选等活动,定期召开实操培训例会,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争创学校德育管理新局面。
(三)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德育评价办法和综合素质考核办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德育校园建设方案 篇三:
为了贯彻落实好____“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指示精神,发扬并传承好__的红色文化,切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全面打造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认同。
校情、学情分析
__区实验中学是__法制文化建设示范校、区党建示范校、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基地,有着深厚的红色教育传统与底蕴。“习红色之美,筑坚强堡垒”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品牌与抓手,更是“习美”文化的特色内涵之一。几年来,学校成立了红色“__文化研究室”,开发了《天福丰碑》校本教材。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创新开展系列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先后涌现出了一批__省小小金牌红色讲解员、__省文明少年、__省国学小名士。
德育目标
(一)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传统,感知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根植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二)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远大的志向,使爱国主义成为青少年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三)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规范行为习惯,让红色教育触动每个人的心灵,促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做社会有用人才。
实施途径
以常规教育为切入点,建设红色校园文化、实施红色校本课程、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提升红色教育理念,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一)营造红色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1、分区域多主题,打造校园红色宣传阵地
校园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建设红色校园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能释放爱国情怀的文化场。户外、办公楼、教室内外分区域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引领师生了解家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分序列多形式,创建校园红色活动品牌
丰富生动的课外文化活动是红色教育最直观的教材,学校将创新节日活动、活用仪式活动、序列班会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
(二)研发序列课程,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红色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及校本课程中,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1、活用“思政课堂”功能,挖掘红色内涵
首先,活用思政课的红色基因。思政教师从当代的红色精神、改革开放__年的成就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入手,对学生进行红色德育渗透。其次,细化年级红色德育目标,如初一年级“讲红色故事识英雄”等,引导学生接受红色教育。
2、研发“红色教育”读本,弘扬红色文化
学校成立__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将带领学生实地调查、阅读史料、采访取证等,探究__的红色历史,编写《天福礼赞》红色教育读本,培养家国情怀。
3、开展“平语近人”阅读,根植红色信仰
编写印发《____用典集锦》,学生人手一册,每天诵背三句经典;印制《学“习”进行时》学习卡、《习语轩》摘抄卡,随时诵读,随学随得。学校将红色课程的研发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中,推动校园红色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突出知行合一,拓展校外实践领域
实践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____多次强调,要做到知行合一,红色精神的传承,良好品德的养成,都在实践中得到内化和涵养。
1、建立校外红色研学基地,丰富红色体验
__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众多的红色资源,如昆嵛山红军纪念馆、__红色文化展馆、__革命遗址等,它们是培养学生使命担当的宝贵资源,必将激发__儿女接力革命传统,使红色文化焕发“别样红”的光彩。
2、开发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我校充分利用红色研学实践基地,以创建红色文化校园为抓手,分年级有计划的开展校外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师生走进__起义纪念馆、刘公岛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研学中追溯历史、反思现实、传承红色基因。
3、开展家校携手共育活动,放大红色效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文化的传播方面责任重大。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如向家长发放倡议书,开展争当“红色文化宣传员”,争做“红色文化小卫士”“小手拉大手,红色精神一起走”书信大赛等活动,鼓励家长充分参与,让家庭成为情怀培育的摇篮,促进家校共育。
条件保障
1、组建红色研究团队,保证育人力量雄厚
学校将成立由教导处-政教处-班主任三级链接的红色研究小组,以__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教师为核心成员,吸纳历史、思政课中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研发和德育实施,构建系列德育体系,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
2、做好红色研究预算,保障教育经费充足
经校委会、支委会研究通过,做好年度支出预算,保障红色研究系列费用。
3、完善红色评价制度,保障德育效果落实
实施“红色之星”评选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班级-级部-校内校外”的途径实施推选,通过公众号推送、校报刊登等方式进行表彰,培育学生的红色品质,确保红色德育落到实处。
德育校园建设方案 篇四: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成长状态,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如何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这就需要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说,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对于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益”。自20__年独立建制办学以来,__小学以《中小学生守则(20__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为指导,通过反复论证,不断调整、优化习惯养成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最终确定了以“文明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健康好习惯、劳动好习惯、节俭好习惯”为主要内容的“五好习惯”育人方向。为了将“五好习惯”育人方向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品牌化,学校讨论形成“以教育实施促品牌成长”的发展思路,力求通过教育方案的优化整体谋划“五好习惯”教育实施,助力办学品牌和凸显办学特色。
一、背景分析
(一)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需要从习惯养成抓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指出,义务阶段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育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中小学生守则(20__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从不同角度为“五育并举”提供方向性指导,但是缺少学校实际情况的对照。基于此,__小学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五育”并举,致力于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这个角度讲,__小学“五好习惯”德育工作的实施是落实“五育”并举育人要求的具体举措。
(二)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
自20__年独立建制办学以来,__小学通过反复论证,不断调整、优化习惯养成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最终确定了以“文明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健康好习惯、劳动好习惯、节俭好习惯”为主要内容的“五好习惯”育人方向,并开始尝试性的探索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五好习惯”养成教育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育人实践的顶层设计相对较弱,具体的主题活动缺乏系统性。第二,主题活动的开展以知识讲授为主,价值体认与实践操作相对不足。第三,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评价相对不足,以日常督促检查为主,缺乏整体性。基于这些问题的研判,为了将“五好习惯”育人实践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品牌化,学校讨论形成“以教育实施促品牌成长”的发展思路,围绕“为何开展”、“如何开展”以及“开展得如何”三个方面对“五好习惯”德育工作的实践进行整体谋划,力求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推动习惯养成教育。
(三)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少年儿童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小学生而言,身心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可塑性很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小学阶段如果能够进行适当教育引导和行为干预,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不管从学生当下学习生活还是未来发展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小学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正因为如此,__小学尝试构建“五好习惯”德育工作体系,着力从文明礼仪、健康生活、自主学习、劳动实践和勤俭节约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办学理念
__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奠基未来”的办学思想,秉承“良好习惯、受益终身”的办学理念,坚定“养五好习惯,做五星少年”的育人目标,实施“五好习惯”教育。经过不懈努力,学校“五好习惯”教育已成为蜚声内外的“德育品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认可,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示范作品、__市校本德育课程一等奖、__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网》《__日报》、__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学校先后荣获__市文明校园、__市优秀少先队集体、__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__市垃圾分类工作示范学校、__市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北师大版书法教材教育教学基地学校、__学校工作综合督导评估优秀学校、__县“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试点学校、__县教学质量进步奖、__县教育信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__县学校食堂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三、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实践,引导学生以知识学习、情感体认和实践操作为主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培养讲文明、爱学习、懂健康、会劳动、能节俭的习惯。
一是养成文明礼貌的礼仪习惯。掌握并运用日常礼貌用语;注重个人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学会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
二是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习惯。具有健康生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掌握安全避险和救助常识;掌握正确应对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三是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学习常规,学会时间管理;掌握预习、复习等常规学习方法;能够按时作业、独立作业,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能够主动反思,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形成爱学习、会学习的品质。
四是养成勤于动手的劳动习惯。树立基本的劳动意识,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
五是养成节能环保的勤俭习惯。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勤俭节约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掌握废物利用的能力,能够进行垃圾分类,学会废物利用;树立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二)学段目标
1、低段目标(1-2年级)
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树立基本的习惯意识,能够体验日常习惯的价值。具体而言,低段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意识到文明礼仪的价值,养成个人礼仪习惯。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能主动、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掌握肃立、注目礼、少先队队礼等礼仪,能够认识国旗国徽,在特定场合向国旗敬礼;知道递接物品的礼仪,能够恰当的向别人递接物品。
二是明确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卫生与饮食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能够正确洗手、刷牙、做眼保健操;初步了解合理膳食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能够学会规律饮食和健康饮食。
三是掌握基本学习常规,养成主动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握笔姿势,能够主动整理学习用品;能够专心听讲,初步养成读书交流的习惯;能够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养成认真学习并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学习品质。
四是具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养成自我服务习惯。能够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整理,做好个人清洁维护;能够参与班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
五是认识到节俭的社会意义,养成日常节约习惯。节约粮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浪费日常学习生活物品;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
2、中段目标(3-4年级)
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习惯养成的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地运用并做到持之以恒。具体而言,中段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掌握基本文明礼貌礼节,在人际交往中加以运用。学会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做到文明做客、礼貌待客;掌握并运用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遵守公共交通规则;掌握日常就餐礼仪常识和禁忌。
二是掌握基本的运动与安全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外运动;了解科学睡眠对健康的意义,能够规律睡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以及遭遇水灾、溺水等情况时的救助技能。
三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学习。掌握预习、复习等学习方法,能够进行学习时间管理,培养独立、按时、认真流畅的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是掌握基本劳动技能,能够力所能及地参与劳动。能够参与家庭清洁,能够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收纳整理,能够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增强家庭责任意识;能够参加校园绿化,初步体验种植的乐趣。
五是掌握废物利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变废为宝。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了解生活中废物利用的价值,能够尝试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3、高段目标(5-6年级)
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实践,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生活现象,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服务学习与生活。具体而言,高段的目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掌握基本公共礼仪,在公共交往中恰当运用。了解传统节日礼俗,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遵守公共场所规则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集会时按时入场,遵守会场要求。
二是学会自律和自我调适,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拒绝吸烟,宣传禁烟;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能够科学客观地看待网络,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避免网络成瘾;掌握正确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了解变声期的保健知识。
三是懂得学习的价值,学会创造性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能够对所读书目进行交流分享;能够查阅资料,初步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能够反思和总结学习经验,能够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
四是培育自觉劳动精神,发展公共劳动能力。能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简单的城市清洁、美化活动;能够开展创意性劳动,学会基本的手工制作。
五是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了解温室效应的现象和原理,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自觉绿色出行、环保节能,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四、工作内容
“五好习惯”教育的内容设计遵循生活逻辑、知行合一和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五好习惯”立足学生日常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的现象、问题为取材范围,梳理形成“文明礼仪我践行”“健康生活我做主”“自主学习我能行”“劳动实践我自主”“勤俭节约我养成”五大领域。从内容组织上,五大领域的内容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按照价值体认、技能掌握到生活方式养成的知识逻辑以及生存逻辑到生活逻辑的社会逻辑来安排相应的内容。
(一)教育内容的设计原则
1、坚持生活逻辑
教育内容强调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喜闻乐见和身边事例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规划“五好习惯”的具体内容,使各阶段的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增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知行统一
教育内容在注重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在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开发者需要尽可能地把同一种习惯的具体知识和实践操作安排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和价值,真正做到知识内化和行为习惯养成统一起来。
3、坚持协同育人
教育内容强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具体内容设计上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将教师引导、家长支持和社会助力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全时空育人的局面,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教育内容的整体结构
“五好习惯”教育以立足学生日常生活,旨在通过知识习得、价值体认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在日常生活的洒扫应对中养成良好习惯。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秉持生活化原则,围绕“文明好习惯、健康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劳动好习惯、节俭好习惯”五个方面选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或者与生活贴近的素材。在教育内容的组织上,按照价值体认、技能掌握到生活方式养成的知识逻辑和生存逻辑到生活逻辑的社会逻辑来安排相应的内容,组织形成“文明礼仪我践行”“健康生活我做主”“自主学习我能行”“劳动实践我自主”“勤俭节约我养成”五大领域。
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五好习惯”教育内容的设计思路,我们以学段为单位对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进行适度区分,形成基于学段和领域的内容细目表。
在“五好习惯”教育内容学段细目表的基础上,我们对教育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对各年级学生在文明礼仪、健康生活、自主学习、劳动实践和勤俭节约五个方面的习惯进行了内容细化,形成以年级和领域的内容细目表,并设计了系列推荐教育主题。
五、实施途径
(一)科学编制教育大纲
根据“五好习惯”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学校组织专人编写《__市____小学校“五好习惯”教育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撰写《__市____小学校“文明礼仪我践行”教育大纲》《__市____小学校“自主学习我能行”教育大纲》《__市____小学校“健康生活我做主”教育大纲》《__市____小学校“劳动实践我自主”教育大纲》《__市____小学校“勤俭节约我养成”教育大纲》五大领域的教育大纲,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评价要求,以指导和规范教育教学手册编写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使用,在完善教育方案和教育大纲的基础上,组织专人编写《文明礼仪我践行》《自主学习我能行》《健康生活我做主》《劳动实践我自主》《勤俭节约我养成》五本教育教学手册,推进习惯养成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二)合理制定教育安排
“五好习惯”教育内容共计158教育单元,其中一年级27教育单元,二年级27教育单元,三年级26教育单元,四年级25教育单元,五年级27教育单元,六年级26教育单元。学校根据__市相关的课程计划安排,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实施规划。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安排相应时间用于“五好习惯”教育的具体实施。
1、用好课程辅助活动课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
“五好习惯”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校本课程教育,因此在教育安排上与国家必修课程并不冲突。根据《__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的通知》(__教基〔20__〕__号)的相关要求,在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安排相应课时保证“五好习惯”教育的顺利开展。从现有课时计划看,“五好习惯”教育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时间来落实。具体而言,一二年级和五六年级原则上占用地方课时,三四年级可以在地方课时和校本课程的课时中相机选择。在开足设计教育单元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教育单元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2、整合国家课程的课时安排
除了安排必要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课时外,“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可以与国家课程整合。第一,利用国家课程安排中专门课时。《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每学期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4个健康教育课时”。__市在小学课程计划安排上专门拿出相应的课程辅助活动课时用于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书法、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在制定“五好习惯”教育单元实施规划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所提供的专门课时或者__市的课程辅助活动课时,用于与“五好习惯”相关教育内容的日常教学。第二,基于国家必修课程进行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学科渗透。“五好习惯”教育方案中所设计的习惯教育主题与《语文》《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劳动教育课程等国家必修课程出现内容相近的情况,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教学安排酌情整合。
3、借助班队会与主题活动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五好习惯”教育单元的实施可以依托班会、队会以及各种仪式活动开展。第一,依托主题班会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在班会活动中,班主任根据教育推荐主题和班级实际情况适当设计相应习惯养成活动,在班会活动中落实“五好习惯”教育。第二,依托少先队队会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在少先队队会活动中,辅导员可以选择与少先队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在队会活动中推动“五好习惯”教育。第三,依托主题活动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借助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如升旗仪式、“四季活动”(春之健康季、夏之艺术季、秋之劳动季、冬之阅读季)等常态化推动习惯养成教育。
(三)探索“五好习惯”教育实施路径
“五好习惯”的教育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调动多方力量,系统谋划教育实施路径。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支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为核心”的教育实施原则,力求强化教育引导、寻求家长支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具体而言,“五好习惯”教育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立足教师,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在“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正向引导必不可少。习惯养成需要经由基本认知、情感体认、实践操作,最终才可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日常习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教师要通过基本常识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科教学渗透习惯养成教育,语文、艺术、体育、科学等课程要根据“五好习惯”教育的特点,适时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认真听讲、日常阅读、独立作业、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习惯。第二,发挥主题活动的教育作用。在“五好习惯”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学校主题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养成习惯。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竞赛、作品展示、辩论会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依托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
家庭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习惯养成产生影响。因此,“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不能忽视家庭的重要价值,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第一,推动家长进课堂,让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积极争取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完成相应的家庭活动。另外,有些教育内容(如安全自救、青春期生理心理等)的实施,可以考虑吸收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长走进“五好习惯”教育单元,变家长为老师,直接参与教育教学。第二,激发家长积极性,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监督。习惯养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争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督促学生。基于此,在“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班级交流群等方式让家长意识到“五好习惯”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学生持之以恒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借力社会,发挥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
“五好习惯”教育内容中有很多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借助社会力量为好习惯的养成提供实践场所。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积极与跟社区做好沟通。第一,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养成好习惯。学校需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第二,争取社区场馆(所)开展活动,发挥场馆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价值体认和实践操作,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4、回归学生,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从根本上讲,习惯养成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结果。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只听不做或者难以持之以恒的话,那么也不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五好习惯”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要点,强化学生习惯养成。第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负责、学会自我管理。第二,提高学生的自我导向能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后,需要进行适当反思,意识到自己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良行为习惯。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根据所学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查缺补漏,在点滴改进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支持保障
(一)加强组织建设
建立以校长为领导、好习惯辅导员为主体、班主任参与和教育专家支持的教育内容开发小组。教育内容开发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审读完善教育方案、修改优化教育大纲、编写完善教育用书。建立分管领导辅助、德育部门牵头、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参与和家长配合的教育评价小组,对习惯养成的日常考核和评价标准进行逐步探索。
(二)强化教师队伍发展
根据“五好习惯”教育实施需要,配齐配足教师。如果5名好习惯辅导员时间精力难以应对,可以考虑适当扩充教师团队。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对参与“五好习惯”教育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工作认定,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开发能力,为好习惯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人力支撑。
(三)优化校本教研制度
各教育领域任课教师要重视日常教研活动开展,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展、教育资源开发与运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建立常态化教研制度,每学期围绕特定教研主题开展专题教研等,提高“五好习惯”教育的整体实施水平。
(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根据教育实施需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满足教育内容开发、教学研究、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必要的经费需求。学校要为“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提供配套硬件设施和资源,并积极争取社区活动场所的支持。
七、特色做法
在“五好习惯”实施过程中,创新开展学生奖励,通过设立“好习惯奖章”,适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好习惯奖章”是学校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特色实际设定的奖励项目,是落实“红领巾奖章”特色章要求的具体举措。
“好习惯奖章”由少先队队徽、五角星、同心圆环、校徽和育人目标共同组成。少先队队徽寓意学校少先队员在少先队星星火炬引领下,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五角星寓意五育并进,全面发展,报效祖国;同心圆环和校徽、育人目标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寓意学校少先队员听从学校和老师教诲,内外兼修,茁壮成长。整个奖章主色调为红色,寓意学校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好习惯奖章”由学校校长、副校长、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学校管理教师负责颁发。颁发人每周拥有5枚奖章向有好习惯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颁发。颁发时间、地点随机。
少先队员获得“好习惯奖章”后,将奖章粘贴于本人专用登记卡上,同时向中队长报备。各中队长及时在“五好习惯”中队文化展示栏中更新获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