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一: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缕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的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
(二)、解诗题
齐读。(板书课题)
长相思——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三)、知作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四)、抓字眼,明诗意
(跟着范文朗读画出节奏和着重号,在全班齐读听一听,做纠正。)
抓字眼,(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山一程,水一程。”程什么意思?生答。
“风一更,雪一更。”“聒”“此声”
程:路程、行程。
千帐灯:帐篷点的灯。
更:古时候的记时时刻。
聒:嘈杂的声音。
此声:代指风雪声。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我们再一起来跟着范文朗读读一读,试着说一说词句的意思。)抽生答。再整理。
[跋山涉水,向关外走去,晚上很晚的时候帐篷都点起来了灯;风雪交加,战士们都被风雪声吵醒了,(想做梦梦到家园都不行。)京城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的。][本内容由 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整理]
(五)、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抽同学范读,问:(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
思乡之情,保大国思小家
八、作业布置
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
九、教后反思
1、朗读指导不到位。
2、在学生划分节奏与重点后,未展示。
3、写作背景未设计完整。
部编版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二:
长相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首词,对仗工整,词中涵义深远,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词中讲诉了对故乡、家人深深眷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忠君报国与天伦之乐在他心中交织着,呈现出矛盾心理。让五年级的学生来领会其中的意蕴,我利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组织教学。比如: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家庭背景等。让学生知道纳兰性德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时,就会懂得纳兰性德不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他父亲,不属于他妻儿,他只属于朝廷。所以朗读指导教学与情感体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出示课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请学生朗读。
4、思考: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
5、师:今天我们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6、解题、质疑:
(1)“相思”是什么意思?
(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设计意图: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走近《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提醒读音:ɡūo聒ɡēnɡ更
2、指名读:ɡūo聒ɡēnɡ更
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4、出示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三、走进《长相思》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课件)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①程:道程,路程。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
⑤更:ɡēnɡ,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⑥聒:ɡuō,喧闹,嘈杂。
⑦故园:故乡,家园。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3、评价。
4、思考:此时此刻纳兰性德在相思谁呢?从哪里知道?
5、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6、交流:作者此时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7、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用一个“身”来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
8、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9、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
10、让学生怀着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齐读《长相思》。
(出示课件放背景音乐。)
11、想象词的意境:
师引导: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出示课件)
12、师小结;是呀,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设计意图:以观看书上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学生的情感较好体现出来。)
13、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1)师引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3)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与朋友在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课件)
在楼阁亭下,与朋友。
灯光下,他在教孩子。
灯光下,他在帮妻子。
灯光下,他在帮父亲。
(4)交流学生所想象的内容。
(5)再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小练笔只为呈现画面而设计,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四、拓展《长相思》
1、师引入: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板书:心系祖国)
3、师小结。
4、学生配乐朗读。
部编版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三: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①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换位思考,写话体验: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部编版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四: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掌握词的内容。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3、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得正确、流利。
4、齐读。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阕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
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1)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2)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3)作者在行军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4)作者心在哪儿?
2、作者的乡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词的大意后,怀着相思之情,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并说一说。
6、对比故园美好的生活画面,现在他在异乡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词。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五、作业。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