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观后感400字 篇一:
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那里流淌着革命勇士的鲜血,那里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在那个国家动荡不安,军阀纷争的年代,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唤醒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不顾个人利益,不惜生命,领导人民军队,横扫敌对势力,建立起一个国富民安的新时代,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
回顾整部影片,以恢宏大气的故事为背景,年轻热血的青年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段辉煌的革命历程,给我们呈现的是我国革命先辈们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灵魂。1921年8月1日,南昌街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帷幕,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一面鲜艳的红旗飘扬在了南昌城上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也正印证了毛主席“枪杆子底下出政权”的正确认识。从南昌起义走来,到毛泽东与朱德率领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其间充斥着敌人和疾病的威胁,但他们将生命置之度外,不断探索前行的道路,在为了中国和民族的未来奉献出自己的所有。
建军大业观后感400字 篇二:
今天,学校党委组织学生党员和老师去北京剧院看《建军大业》,这部献给祖国建军90周年的片子,电影开始的蒋介石“清共”,还原了当时的惨绝人寰,李大钊同志的牺牲仿佛掀起了影片的第一个高潮,如果我们没有枪,就是刀俎上的肉,任人宰割。
马克思主义确实是说工人为主要革命力量,但毛泽东却提出了发展农民这种大胆的想法,这才是符合中国的国情。于是有了南昌起义,有了毛泽东的建立自己的武装根据地。电影里还有一些小情节也是十分感人的,比如毛泽东和家人的离别,这是一个革命人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贺龙的执念,申请入党,虽然有些搞笑却是让人敬佩。
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年龄标注,选择小鲜肉也是符合片中年龄的,他们年轻,他们风华正茂,却已是满腔热血,最后的死守三河坝,做勇士,不做烈士。我看到了一个个坚决的眼神,那里孕育着新中国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
建军大业观后感400字 篇三:
看完了为建军90周年而拍的电影《建军大业》,我发现学到了很多,但是在满怀希望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抱着失望回家。→guaiweng.com←
这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南昌暴动,也是预告片的片段,之后电影就戛然而止了。马日事变没有,广州暴动没有,井冈山会师就短短的一点点,那么张发奎、张作霖、汪精卫、杜月笙等人根本不用出现,难道仅仅是为了这些名演员和特效吗?也有不少的夸大成分。
虽然这部影片有缺点,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下,共产党员不畏牺牲,悍然发动起义,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赞扬并供我们学习的,在应试教育下的我们也非常缺少这种为国家为人民的精神。
毛泽东一介草民,周恩来一介书生……条件艰苦,生活艰苦,生存的机会渺茫,却从未想过放弃。对我而言,这不是对建军的历史去了解知识,而是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连学农都叫苦连天,那么去露营,吃不饱还要扛枪去打仗,在生死线徘徊的生活,我敢保证我肯定会退缩。可是共产党人和那些爱国革命人士没有退缩,毅然向前,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不像我们为了自己。
这就是看完电影的感受,有好评,有差评。
建军大业观后感400字 篇四:
我看到手无寸铁的工人和学生们走在街头,喊着振奋的口号,眼中闪着耀眼的光。
我看到森寒的枪口、面目狰狞的士兵、刺耳的子弹横飞肆虐的声音和弥漫着的硝烟。
我看到血泊,喧嚣和呐喊,倒下的烈士和他们手中紧攥着的旗帜。
我看到不屈的灵魂们躺在街道上,身上的血窟窿潺潺地往外冒血,但他们的信念直冲云霄,他们的精神化作万缕青烟萦绕在千千万万革命人的心头。
看到此情此景,我已热泪盈眶,曹植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呜呼,先人虽已逝矣,革命精神永存吾心。
陈独秀领导的革命先烈们,带着满腔热血,希望用暴动和示威唤醒群众,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徒有精神、意志、信念、旗帜、双手,仅凭血肉之躯,没有枪,没有军队,只会让有志之士白白牺牲。
这些牺牲让我们清醒地知道:没有武装不行,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如今在和平年代,我们要继承老一辈先烈的革命精神,继往开来、努力奋斗,共建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