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 聚焦高效课堂(精选3篇)

落实双减政策 聚焦高效课堂(精选3篇)

时间:2023-01-03 16:41

  落实双减政策,聚焦高效课堂 篇一: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5课故乡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故乡》是九上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文章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文章描写人物细致,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值得学习;景物描写恰当,作用突出。

  2、教学重点

  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闰土、杨二嫂、“我”的形象特点。学习刻画人物及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教学难点

  对小说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学生也已不陌生,小说的三要素学生已经掌握。对于作者鲁迅,学生亦早已了解。对于鲁迅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风筝》都已经学过,鲁迅的文风和语言思想等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对于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句子,学生亦能勾画出来。

  2.在理解篇末议论语句,发表即席讲话上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本内容由 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整理]

  [教学目标]

  1、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萧索、家景、如许、鄙夷、恣睢等)的音、形、义。

  2、默读课文,理清情节;勾画文中描写闰土、杨二嫂、我及景物的语句,独立思考并做批注。品味语言,学习刻画人物及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深入感悟作者情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小组合作学习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情节;勾画文中描写闰土、杨二嫂、“我”及景物的语句,独立思考并做批注。

  第二课时:师生深入文本,共同交流学习。

  [教学设计]呈现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导课激趣,构建动场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课前同学们已经阅读了《故乡》,请结合你所勾画的内容,来说一说:

  1.我刚回故乡,见到故乡 之景时,心情 ;

  2.母亲提到时,我忽然想起了记忆中的故乡,心怀 ;

  3.在故乡时,我见到了 和中年 ,心情;

  4.我远离故乡时,心情 、而又心怀。

  作者重点写了( 现实 )中的故乡,抒发了(悲凉)的心情。“几多悲凉,插入一点欢喜,延伸一份希望,铺成了我走过的一条心路。(边说边板书,成一条路的形状)鲁迅先生想借这条“路”,“呐喊”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故乡》,去用心聆听。

  出示教学目标:

  1、品味《故乡》语言

  2、学习《故乡》写法

  3、深悟作者情怀

  [设计意图]考察同学们阅读勾画的习惯及对《故乡》情节及作者心情的把握,为品读语言、深悟情感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都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节课,咱们就来探讨一下,“我”的故乡美不美?

  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自由谈“美”或“不美”。

  [活动一]品读《故乡》景

  1:不美。出示现在的故乡景象。景物描写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萧索冷清)哪些词语能够体现这种氛围?(指学生说,教师补充“横”,能不能改为“卧”?)烘托了怎样的心情?(悲凉)齐读,注意体会萧索悲凉。

  2:美。出示记忆中的故乡景象。齐读体会: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宁静美好)哪些词语能够体现这种氛围?(指学生说)烘托了怎样的心情?(欢喜愉悦)

  一幅是萧索的荒村,一幅却是(神奇的图画)。两相对比,阿!这的确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可是原文为何是“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呢?比较问号与感叹号的区别,引出“少年闰土”。(因为刚回故乡时,我还没有想起记忆中的故乡,所以用了表示惊讶疑惑的“?”)我是什么时候忽然想起记忆中的故乡的?(母亲提起闰土时)所有的忽然想起,不过是从未忘记。我从未忘记闰土的?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品味语言,学习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时应紧扣文本,朗读注意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感情。

  [活动二]品读《故乡》人

  (一)少年闰土

  1、我从未忘记闰土的?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如下:

  ①我从未忘记闰土的外貌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问发言者:读时重读了哪些词,为什么?突出少年闰土的可爱及我对他的喜爱)

  ②我从未忘记闰土的雪地捕鸟(问倾听者:读时重读了哪些词,为什么?突出少年闰土的可爱机灵、无忧无虑及我对他的羡慕)

  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闰土的月下刺猹。母亲一提起闰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闰土月下刺猹的画面。请问:闰土月下刺猹,是我亲眼所见吗?不是,就像雪地捕鸟一样,都是闰土说给我听的。闰土是怎样说的,竟然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2、分角色朗读月下刺猹部分的对话,体会闰土的说话艺术:

  ①用了拟声词,形容词,动词,还用了个比喻句;

  ②调动了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

  他的讲述可以说是绘声绘色,省略号表明他说的话还有很多,简直就是滔滔不绝!

  3、如果让你形容一下闰土在讲述时的神态,你会想到什么?(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眼里含光,眼角眉梢都是笑……)少年闰土真的是一个可爱勇敢的小英雄啊!

  这样的少闰土显然是(美)的。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我们哭着不愿分别,却一别就是二十余年。“自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久别重逢的两个好友,该有多少的话要说啊!

  (二)中年闰土

  1、分角色朗读中年闰土和我久别重逢时的对话:

  “阿!闰土哥,——你来了?……”

  “老爷!……”

  2、指生评价两人的朗读:应读出我的兴奋;应读出闰土的恭敬。

  3、但闰土一见我就恭敬地喊我老爷吗?“他终于恭敬起来”,“终于”是最终的意思,表明在喊我“老爷”之前,他是经过一番挣扎的。

  4、揣摩闰土喊我“老爷”之前的心理活动(应体现出闰土既欢喜又凄凉的矛盾心情:欢喜是因为见到了儿时的好友,凄凉是因为想到了自己和迅哥儿地位的悬殊,最终,儿时的友情没有敌过规矩,我们之间,终究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层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5、“老爷!……”是中年闰土见我之后说的最短的一句话,咱们再来看他说的最长的一段话: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中年闰土这段话中有好多的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在说话时有什么特点?(反应迟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他说话时什么样的动作?(只是摇头)什么样的表情?(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揣摩一下他此时的心理(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简直就是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把他变成了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小说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是根据鲁迅先生1919年回乡的亲身经历写成的,闰土也真有其人,叫章闰水。1921年1月,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这样的社会苦的那个活泼的小英雄成了木偶人了,我对这样的闰土充满了同情。

  这样的中年闰土显然是不美的。

  当时的社会让在海边种地的农民闰土苦不堪言,那在城中居住的杨二嫂苦不苦呢?

  (三)杨二嫂

  1、苦

  2、不苦

  学生结合对具体语句的诵读,谈杨二嫂的性格特点。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我的两次愕然,我的惶恐)。可看出她尖酸刻薄,自私自利,放纵凶暴,如圆规一般。我觉得这样的杨二嫂既可笑可恨,又可怜可叹。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美的,如“圆规”一样的杨二嫂显然是不美的。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品味语言,学习刻画人物及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要结合文本,赏析词句;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声音洪亮,朗读注意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感情;教师要适时指导,表扬鼓励。

  四、 综合建模

  [活动三] 悟读作者情

  神奇图画换荒村,小英雄变木偶人,豆腐西施成圆规,一切都面目全非!所以这样的故乡远离了我,我气闷、悲哀(为什么我的心里常含悲哀,因为我对故乡爱得深沉……)却又怀有希望(未来的故乡是美的:景美,生活美):

  1.齐读: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你听到鲁迅先生的呐喊了吗?):希望人与人之间心意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开轩面沙地,把酒话刺猹……

  2.齐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你听到鲁迅先生的呐喊了吗?):你们不应该再像我一样辛苦辗转,不应该再像闰土一样辛苦麻木,不应该再像别人一样辛苦恣睢;你们应该有幸福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围炉说夜话,垂髫铲雪堆雪人……

  3.这样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好实现吗?不好实现,所以说我的愿望茫远,朦胧。

  4.那就没有希望过上新的生活了吗?齐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听到鲁迅先生的呐喊了吗?):路是要靠人走的。

  鲁迅先生“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救国之路)他生命最后一刻,还写下了“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从1921年到2021年,100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们已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可是到强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他殷殷嘱托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希望我们不忘鲁迅先生的呐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奋斗!奋斗!奋斗!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3“深悟作者情”。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声音洪亮,要领悟篇末议论句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朗读注意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感情。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小说以为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闰土在迅哥儿要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情节做简要分析。

  [作业设计]

  A层:读《<呐喊>自序》

  B层:想象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一、文中本无路,多走便得之

  一篇文章,要设置一条怎样的路,才能透过文字,抵达文本深处?面对《故乡》,我凝视良久:“隔”?有人走过了;“冷”?亦如此。我似乎已无路可走……

  我的目光胶着在《故乡》之中,一遍又一遍。“我似乎看见我美丽的故乡了”,啊,我似乎看见我美丽的《故乡》了!就以“‘我’的故乡美不美”这个主问题走进《故乡》吧。

  这是我在接到“小说阅读教学课例”这个任务之前,所设计的一条教学之路。自己以为妙绝,也能想象到课上同学们人人有话说的鲜活的场面——如阮元《吴兴杂诗》中云: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起于主问题设计,基于真实学情,终于个人才情,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教学境界。可惜,因为缺乏足够的教学智慧,我把目光搁浅到了小说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之上,终究没能把如此奇妙的主问题巧妙的嵌入其中,使课堂少了诸多鲜活,让孩子们少了诸多自由与灵气。

  “文中本无路,多走便得之”,希望自己能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在文本中徜徉,从容优雅,幸福沉醉;希望“语文”像一粒种子,落入学生的心壤,萌蘖繁衍,生生不息……

  二、闰土的“摇头丸”

  七班《故乡》进行中……

  分角色朗读完描写中年闰土的有关段落后,我让学生谈一谈中年闰土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提到了闰土称呼“我”的那声“老爷”;有的学生提到了闰土的外貌;有的学生提到了闰土给“我”带来的干青豆。就在课堂沿着我既定的轨道顺利向前推进时,有个学生提到了闰土的动作“摇头”,话音还未落,另有一生高声喊道:“摇头丸!”

  为了不节外生枝耽误进度,我狠狠地瞪了“摇头丸”一眼,并向“摇头”颔首:“嗯,不错!你能具体谈一谈闰土的‘摇头’吗?”

  可是课后想来,“摇头丸”——多么宝贵的教学资源呀!

  “摇头丸”,用来麻痹和破坏人的神经系统的一种毒品,短期、少量服用可让人精神亢奋、飘飘欲仙,但极易上瘾。上瘾后难以戒除,且会让人反应迟钝、麻木不仁。这与中年闰土的症状是多么相似呀!

  那闰土的“摇头丸”是什么呢?

  如果我能顺势而问,学生们一定会想到闰土特意问“我”要的“香炉和烛台”的。如果我再借机引导,学生们一定会明白,闰土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希望通过求神拜佛来改变自己困苦生活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去思考结尾那句有关希望与路的名言,相信一定会化难为易,且能让同学们联系自身、心有所悟的。

  可惜,生活中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因为现实的重压,《故乡》这样的经典名篇,已经由多年之前的2——3课时,缩减成了1课时,甚至0课时。备课时,我根本没有关注到“香炉和烛台”这一“细枝末节”,而实际上,这一“细枝末节”,能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春风化雨了无痕”的厚重境界。

  结果,我都干了些什么呢?

  因为课时所限,因为要让学生明白小说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为本文对人物的刻画精彩之至,因为……我好像什么都考虑到了,现在想来,却恰恰忽视了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生成!生成性资源的价值无须赘述,可是只有一种老师能够识别、抓住、并摇曳出精彩,那就是文化底蕴深厚、全情投入课堂、用心倾听学生、富有教学机智的老师。事实证明,我不是。

  我领着学生又是分角色朗读,又是分析人物形象,又是领会写作意图,匆匆忙忙一节课,学生所得几何呢?连文末那一“画龙点睛”之笔都未来得及读一遍,遑论其他!哦,课下有学生跟我开玩笑,说我的两条细腿让她想到了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样的收获,学生单是读读课文就能得到吧?

  哎!

  闰土的“摇头丸”!

  哎!

  先生的《故乡》!

  哎!

  我!

  落实双减政策,聚焦高效课堂 篇二:

  《记承天寺夜游》情境式教学设计及授课反思

  授课人

  徐大川,济南市南山仲宫街道初级中学青年教师。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那美丽、皎洁的月亮,欣赏它那充满魅力的脸庞。可是,不同的人,欣赏它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欣赏它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有时欣喜,有时失落……苏轼笔下的月正是如此。齐读苏轼写月的诗歌。

  今天,我们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

  明其意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通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出节奏。

  小组内合作翻译重点字词,挑战“抢答擂台”。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睡不着而游赏,他们欣赏到了美丽的月色。”

  赏其月

  到底是怎样的月夜,让他们觉也不睡了,就欣然起行呢?在中庭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月色入户。

  理由:“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理由: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入其境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和联想,补充苏轼的内心所想和与张怀民的对话内容。

  小组代表展示写好的对话,播放视频,学生分角色朗诵体会。

  感其怀

  月色如此美丽,苏轼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体会情感变化。

  如何理解“闲人”?

  资料助读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资料助读2:苏轼曾写过一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但苏轼却以他豁达的胸襟为民请命、建功立业,足见其旷达。

  预设: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小结: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畅所欲言

  同学们,苏轼与友人欣赏月夜美景,即使身遭贬谪,依旧闲适乐观,显示了他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烦恼,你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拓展阅读

  当堂检测

  作业布置

  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本课所学,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你心中最美的月夜,写一字的短文。

  教学反思

  基于对情境式教学的理解,在设计教学时,创设了以下几个情境:

  1.借助音乐渲染情境。采用音乐《但愿人长久》导入烘托氛围,围绕写月的诗词引入本课教学,诵读赏析语言之美。

  2.借助对话再现情境。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苏轼的内心所想和与张怀民的对话内容,并分角色朗读,配以音乐和动画,体会苏轼赏月时心情的变化和复杂的情感。

  3.借助生活体验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学习体会苏轼的豁达乐观。

  苏轼的诗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有很深广的意境,其中写“月”的就有很多。以此为切入点,旁征博引,希望通过这一堂课,学生们能了解苏轼,走近苏轼,不仅能欣赏他笔下如水般的月色,更能体悟他坎坷一生却仍有豁达的胸襟。结合情境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们能置身承天寺的庭院中,感受一同被贬的苏轼和张怀民此时此刻的心情。在补全对话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喷薄而出的好点子,和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也随之一起推敲着语言,想像那个场景下他们的对话,如果时间更充裕,或许学生们写出的语句会更贴切更动人。配以视频动画,加以背景音乐,学生摇身一变成为苏轼,成为张怀民,再去品读一同创作的文段,对于它们当时复杂的心情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但未能听到更多同学的精彩朗诵也是遗憾之一。“闲人”一词蕴意颇深,将这些复杂的情感变化放到曲折变幻的折线图上更为直观,辅以苏轼屡次遭贬的资料,但寥寥数语,终未讲透其中深意。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对于情景式教学的初次尝试,有很大收获,也希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苏轼的豁达乐观,用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用闲适的心情创造诗意的人生。

  落实双减政策,聚焦高效课堂 篇三:

  《心音共鸣细节动人——跟着经典学写细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师简介:王金山,仲宫街道初级中学副校长、语文教师。热爱生活、热衷写作,恪守“坚持记录,因为生活值得”的人生信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练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节描写的技巧和实用写作。

  难点:如何从经典作品中提炼、学习细节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小组讨论法、定时续写法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读过、学习过很多名家作品,作品里面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一个个经典的细节,也让人经久难忘。我们通过一个“经典人物猜猜猜”的游戏,来开始本堂课的学习。

  过渡语:请大家根据细节文字提示,猜想他(她)们是哪个人物。

  提示:父亲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深刻?

  提示:“忍住哭声”去掉一个“声”字,效果如何?“睡不了觉”改一个“了”为“着”,效果如何?

  提示:“大”字体现她什么特点?你有没有这样做过?感觉如何?

  提示:为什么这么庄重?他心理会是怎样的感受?

  提示:你对哪个细节印象深刻?

  小结:

  掌声感谢五位走上屏幕的嘉宾。每个人,都给我呈现了独特的精神世界。

  (齐读)文字是有生命和灵性的,是精神和胎体寄托的寓所。那些经典而隽永的文字,在每一个字符,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细节当中,都藏匿着一个可爱而独特的灵魂,正是这一个一个的细节,让他们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二、呈现主题,明确疑惑

  1、心音共鸣细节动人——跟着经典学写细节

  2、呈现学生写作疑惑

  三、心音共鸣、细节动人,跟着经典学写细节写作指导

  (一)细节描写知识复习

  1、复习细节描写的概念

  2、提炼素材

  提炼素材的过程,往往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把这些感情写下来。

  3、细节描写的分类:

  人物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景物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场景细节描写: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

  (二)跟着经典学细节

  过渡语: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经典,走近细节,去学习细节的构建技巧。

  1、肖像细节描写

  提示:根据图画猜想,哪一个是杨二嫂?请同学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杨二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呈现的A、B两句话,哪一句更符合杨二嫂的特征?

  2、语言细节描写

  提示:依据你的判断,镇关西已经是一种什么状态了?一般人会怎么说?鲁达这样说体现什么特点?(粗中有细)延伸: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梁山好汉精神。

  3、动作细节描写

  提示:补充《孔乙己》中咸亨酒店中酒客的状态:短衫喝酒的,站着;长衫喝酒的,坐着。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

  “排”字还可以用哪些字来替代,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同学演示,进行直播,了解“排”字描写的精当。

  4、神态细节描写

  提示:老王惨不惨?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出来的?

  5、景物细节描写

  提示:对济南雪后景象描写美不美?请你读一读,评一评。

  6、场景细节描写

  过渡语:这个情节88个字。故事精彩不精彩?评价一下怎么精彩法。

  (三)细节描写方法探究

  1、小组讨论:如何写出动人的细节?明确,指名回答。

  2、集体明确

  3、细节描写温馨提示

  4、细节描写之小试牛刀

  过渡语:体会两个片段描写的差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5、细节描写,智慧挑战游戏:与名家PK细节描写。

  提示:请于省略号处补写一个细节,符合其个性。

  提示:请补写一个细节表现葛朗台临死前贪财的情形。

  提示:请补写一个细节,表现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的喜悦情形。

  小结: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法)罗丹

  四、课堂小练笔

  1、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凸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或某种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2、小组、全班展示

  五、课后练习

  六、一课一得,与同学共勉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关于本堂课设计的初衷,是想将写作专题的“细节描写”通过更新颖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细节描写已经有许多成型的课例了,如何上出新意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而且如何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抽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跟着经典学写细节。在设计中,我有意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引向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为了减少学生与经典作品之间的隔膜,如部分涉及的细节学生并不熟悉,甚至以后自主阅读也可能相遇甚难,我设计了独出心裁的教学活动——PK世界名家。虽然感觉“惊心动魄”,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事实中也证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确是可以出乎我们的预料,学生们写的细节与世界名著原文几无差别,这也增长了学生敢于习作的信心。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学才会相长。

  我认为本次教学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进行了课堂多媒体的融合运用,通过PPT的静态呈现和多屏互动的直播呈现,让课堂实景即时呈现,有效助推了课堂积极氛围,对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很有帮助。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学案的设计不够精炼,内容过多,导致学案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未能全部完成,其中,赏析的片段内容因为文章学生不熟,导致赏析较困难。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调动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不是很活跃。三是因为在前面阅读、理解、感悟赏析环节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片段演练环节时间有些紧张,学生的能力训练不充分,重点不突出,也导致本堂课的任务完成打了折扣。

Copyright © 2019 www.guaiw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乖乖作文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