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本内容由 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整理]
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有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体、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二:
设计意图: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
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的形象性,使学生
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3、4两段。
2、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细心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3、4两段。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去观察的爬山虎,你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板书学生回答
三、研读第三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4、5)
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了”。我们一起来细细
地读读这一段,自己背一背,体会作者的细心。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1、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变、巴、拉、贴、爬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两三个月,甚
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除了认
真看之外,还要坚持观察。
五、研读第五段
作者还注意到什么了?
触着墙的------枯萎
没触着墙的-------变成灰色
“如果不仔细耐心地去看,就不可能发现……就不可能发现……
所以着个注意多么重要啊!”
今年,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过去没注意,那他过去注意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
六、小结:下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爬山虎那美丽的叶子。
课下争取背过第五段。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他们开始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
触着墙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三、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六、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弯
触巴拉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七、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八、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九、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十、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4、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一物生来很平凡,身上小脚有万千。天性好动墙上爬,庭院披上绿衣衫。
1、同学们你们来猜猜,这是一种什么植物?
2、对,这就是爬山虎,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它,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板书课题)
3、“虎”是本课需要会写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集体书空)
4、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二、初读课文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三、检查反馈读书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四、纠正读音:“叠”读dié,不读diě;“隙”读xì,不读xī;“拂”读fú,不读fó;“茎”读jīng,不读jìng。
五、理清脉络: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爬山虎呢?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但动物和人有脚,原来爬山虎也是有脚的,
多有趣呀!咱们班有的同学就更了不起了,还给爬山虎的脚画了画呢!咱们一起欣赏欣赏!(出示课件学生的作品)
师:大家发现了吗?他们画的都不一样!你觉得谁画的好?能说说理由吗?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理解。)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到底什么样?咱们到课文中去找找好吗?感悟课文内容,引入重点:
(一)
2、谁愿意先来说说?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长叶柄的反面,像蜗牛的触角。书上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说说你的感受。
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长得很漂亮。
蜗牛的触角有光泽还特别滑,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就是这样,多漂亮呀!再读读这句话。
生:我觉得爬山虎的脚比蜗牛的触角还要漂亮,因为它的脚是嫩红的,书上说“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所以我觉得它的脚更漂亮。你真会读课文,还能结合后面的内容来思考问题。爬山虎的脚还是嫩红的,比蜗牛的触角还要漂亮!这是多美的脚呀!
(课件出示学生画的画)我想这几位小画家现在一定有新的想法了,他们一定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它的脚长得太漂亮了,所以才藏起来的,看到它还真不容易呢!咱们别放过这次机会,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好好欣赏一下!生读第三自然段。
今天咱们能看到爬山虎这么漂亮的脚,你高兴吗?作者一定也特别高兴,这种高兴的心情应该怎样读?再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听出“高兴”的心情。
(二)
1、爬山虎的脚不仅长得很漂亮,而且还能帮助它爬墙呢!它是怎么爬墙的呢?
2、生:一脚一脚地爬。
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呀?大家再读读书,想一想究竟什么是“一脚一脚地”?生读课文。
2、现在谁愿意说一说,能演一演吗?
大家分小组演一演,咱们把身体当作茎,手指当作细丝,手指头就是爬山虎脚上的小圆片,结合课文想想应该怎样表演?生分小组表演。
哪个小组愿意来演一演?学生小组表演。他们表演的对不对呢?谁有不同的想法?
同学们意见产生分歧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快读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都做了哪些动作,再把动词画下来。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3、汇报自学成果: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触”就是接触的意思。
那什么是“巴住”呢?又是个什么样的动作呢?巴在墙上还动不动了?要是换成“抓”,行不行?如果换成“扣”呢?
大家看咱们换了两个动词都不行,可见作者用词多准确呀!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吗?
生:“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拉一把”就是拉一下。(做动作)
噢!爬山虎的脚不仅仅是“巴住”墙,它还拉了一把它的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现在谁愿意再演一演。学生表演。
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的,我明白了。生:不是“一步一步”是“一脚一脚”。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步一步”是两只脚不停的交换,“一脚一脚”就是巴住了就不在动了,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边做动作一边说)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每走一脚都巴住墙,多有力呀!怪不得书上说像什么?生:像“蛟龙的爪子”
师:(课件出示对比图片)“蛟龙的爪子”多有力呀!再读读这个自然段。4、它的脚除了触到墙的,还有没触到墙的,那它后来有什么变化呢?生:它自己就萎了,慢慢的消失了。
第五自然段还告诉我们那些触到墙的脚,逐渐就变成了灰色。对比下面这两个句子,说说哪个好?为什么?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生:第二句好,因为它具体地写出爬山虎的脚到底有多牢固。“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生: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别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三)
1、课文除了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还介绍了什么?
生:还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怎么样?
生:长的好、到处都是、爬满了墙。
请你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长得非常好?学生读课文。
2、这段叶子的描写多美呀!那你们再看看课题,《爬山虎的脚》,这儿写的是叶子,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它的叶子呢?
是呀!明明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何要写它的叶子呀!不明白?
生:因为我们都是先看到它的叶子,然后才观察到它的脚,它的脚藏在叶子的下面。
生:就是因为它的叶子不断的吸收阳光它的脚才能长得特别好,爬山虎才能不断的向上生长。
发散思维练习:
看来爬山虎的叶子对它的作用是十分大的,那如果有一天爬山虎没有了脚将会怎样?
生:它就不会再向墙上爬了,在地上爬的到处都是。
生:它只能在地上爬,吸收的阳光也不如在墙上的时候多了,它的叶子也会慢慢地长得不好了。
正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把你喜欢的部分再读读吧!
(四)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句。
选做题:观察身边的一种植物,以《我发现了„„的秘密》为题写一段话。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语:葡萄是一种需要搭架才能向上生长的植物,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关于植物的文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爬山虎他不用搭架,自己有脚,他可以自己向上爬,想知道它是怎样爬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写的这篇文章,爬山虎的脚,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感悟课文。
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打开书25页,大声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和带拼音的词语圈一圈,多读几遍。(指读、分男女生读)
2.看来这些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把他们送回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他们吗?(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和脚。)
3.哪些自然段写了叶子?(第二自然段)哪些自然段写了脚?(第3、4、5自然段)
过渡语: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4.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三自然段,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解决课前的疑问,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儿的?(用横线划下来)
汇报:
(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经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①从这段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位置,形状颜色。)
②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用了什么方法?
③通过课文的介绍,你能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作画,然后介绍各部分)
④课文的描写真实,我们有一种雾在眼前的感觉,让我们很形象的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此时你想对叶圣陶说些什么?(观察仔细,运用比喻句很贴切……)
⑤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们敬佩,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一读这句话。
5.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并圈出表示爬山虎动作的词。
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八柱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他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汇报:
①表示动作的词:触、扒、拉、紧贴。
②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哪个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巴说明爬时很用力。)
④作者用这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下面你能借助这几个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过程吗?
⑤此时作者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什么?(蛟龙的爪子)
⑥请同学们拿起书,再完整读读第四自然段,再次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6.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的呢?(没触着墙和触着墙)
②分别讲解没触着墙和触着墙时的变化。
③读到这儿,我真佩服这小小的爬山虎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第五自然段。
7.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过程中受到什么启发呢?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连续观察、抓特点、运用修辞方法等)
三、总结全文
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写出和叶圣陶爷爷一样帮的文章。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篇爬山虎的学习,一方面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对身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这时学生思考,纷纷举手想要回答)
就这样通过小猫脚图片、小鸭子脚图片、小狗图片和爬山虎脚的图片,引出脚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动物有脚,我们的植物也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脚,看看它怎么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拉朗读,勾画出不会、不懂得字词,同座之间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帮助学习。
2、再度课文,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勾画出爬山虎脚的描写句子,然后四人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如何爬的这四个方面去寻找)。
3、深入研读课文
整体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例如: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要这么仔细的描写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以及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在这过程中,通过分析句子来介绍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辞手法。
(三)你说我演,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一个游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脚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戏一:一个同学说爬山虎的脚样子以及运动方式,一个同学根据同学的叙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二:贴纸游戏,在黑板上展现课堂开始的图片,让学生把对应的图片上脚的特点贴在对应的图片中来。
(四)巩固提高
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回忆字词。
从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
师: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学
生:我是爬山虎,这个是我的脚,它读….,它可以这样来造句,我身边有这样的….植物,它的脚是这样的…..。
通过爬山虎脚移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起来分享自己这篇课文学习到的字词和修辞手法以及身边的其他相似的有脚植物。
(五)小结和作业
1、课堂小结采用发散式+收束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脚》
师:那有那个善于总结的同学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学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辞手法
师:这个同学非常棒,还有哪位同学能起来和大家分享吗?
………..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这之中呢,我们也学到了新的生字宝宝和新的修辞手法。最后,让我们再次的自由朗读课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运动脚步吧!
2、同学们下去后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脚的,用今天新学到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出来,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分享,看看哪位同学观察最仔细,描述的最生动。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观察高手叶圣陶爷爷一起走进课文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1、听老师读第1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出示第1自然段。指生回答。爬山虎很茂盛。出示关键词:“满是、一大片”
3、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叶圣陶爷爷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2、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
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3、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4、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得很。
“拂”和“漾”体现了叶子的灵动和轻柔有温柔之感。而吹和荡无法体现这种轻柔和优美。多么准确而又生动的表达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轻柔和舒服的感觉再读一读。板书:表达:准确生动
过度句: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为什么都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呢?板书:观察:细致
过度句:是啊,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那么接下来叶圣陶爷爷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呢?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找重点语句,圈画关键词,谈体会。去学习3-5自然段。
三、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交流探讨:用“___”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②圈画关键词语,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爬墙的过程:触、变、巴、拉、贴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出示视频,请同学配音朗读。
我们再次感受了爬山虎那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坚定,爬山虎那茂盛的生命力。再回到课文当中还有怎样的发现呢?
3、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
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一点一点的变化,说明作者观察了很长时间。文中还有很多表示作者连续观察的句子。
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五、拓展阅读《牵牛花》
思考:作者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九:
(设计理念)《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准备)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巴拉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圈画关键词句,画图了解爬山虎的脚以及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细心、耐心的观察方法,学习用写观察记录的方法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圈画关键词句,画图了解爬山虎的脚以及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戴老师拍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照片,想看吗?认识吗?你看到了怎样的爬山虎?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先生一起走进爬山虎的世界,去找一找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指导“虎”,虎是本课的生字,停顿下,虎头写小,半包围结构)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分段朗读+解决生词+梳理课文)
1.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一共5个自然段,谁愿意读?
第一自然段读了这段,我们就知道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板书:地方
第二自然段预习单指出第二段最难读,老师发现原来是有很多生词,看看你会不会读?
出示:嫩红嫩绿嫩叶
别急,还有呢?
出示: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记住这句话,等下有大作用。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板书:叶子
叶子长得这么样呀?
记住它,等下有大用处呢。
第三自然段这里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词语。
出示:茎叶叶柄(出示图片,请生来指一指,出示图标注茎、叶、叶柄)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板书:脚
第四自然段正音:触着墙(zháo)这一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板书:脚
第五自然段这一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板书:脚
3.小结: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在写爬山虎的脚。你看这题就叫《爬山虎的脚》,所以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在描写爬山虎的脚。
4.理清文脉:这下我们就清楚叶圣陶先生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首先留意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接着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然后重点观察爬山虎的脚。
5.那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内容呢?(脚)好,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看爬山虎的脚吧。
三、精读
1.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出示单元导读。
2.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老先生观察得特别仔细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找一找,画下来。
第3自然段(抓住:密+小)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这个位置好找吗?(回看“重叠”“空隙”和“茎、叶、叶柄”部分)
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看蜗牛的触角)(细、数量少)
颜色:嫩红的
(1)叶圣陶爷爷观察的很仔细,你查找的也很仔细,了不起!现在呀,戴老师要考考你了。
(2)课前大家预习时,部分同学根据课文中的语句自主画了爬山虎的脚。翻看了同学们的学习单,发现大致分为这样几种,我选择了三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画。
(3)可是,哪一幅画得最贴近叶圣陶爷爷的观察和描写。请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刚才圈画的关键词句,选出最准确的一幅画,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看看你是不是叶圣陶爷爷的小知音。
(4)在大家选出这幅图的时候,把爬山虎的脚看得清楚真切了。同学们,你看,咱们画一画、记一记,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份观察记录。这样我们不看书,就能像叶老一样把爬山虎的脚写活了。
(5)让我们再走进第三段,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齐读第三段。
第4自然段(抓住:动作多、时间长)
1.过渡: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老先生观察得特别仔细呢?(说动作)
2.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观察到了这一个动作,还有呢?找一找,圈画出。
3.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么多的动作,都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谁?(叶圣陶)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看他观察的多仔细)
4.你能不能学着爬山虎的样子,一边读读课文,一遍做做动作。请生展示。
5.老师也迫不及待想学学爬山虎的样子,请大家读课文,老师做动作。
看,老师的长手臂就是茎,我的手指就是细丝。一边做向前生长的动作,一边细化每一个动作。(如:触、变、巴、拉、紧贴、爬)
6.透过这些动作,你感受到什么?(爬山虎努力向上生长)
7.是呀,你已经走进叶圣陶的心里。正如叶老所写,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上画的蛟龙的爪子。(出图)像不像(样子像,有力量)
8.想不想看看爬山虎是怎么爬?
视频只有短短1分钟,可是现实中呢?叶圣陶却观察到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9.是呀,看来正是叶圣陶先生仔细观察、连续观察,才能把爬山虎脚的样子、脚是怎么爬的,写得准确、形象。
10.让我们捧起书,再次阅读3~4自然段,一起来感受爬山虎脚的风采。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文字,去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看到了它的样子,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那第5小节又是写爬山虎脚的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并尝试像叶老这样观察周围的事物。
四、生字+学历案
1.出示“嫩”和“叠”
共同点:笔画多,都要写得紧凑点。不同点:左中右、上中下。点评。
2.学历案题,自主写。2分钟点评。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