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精选18篇)

家乡的风俗(精选18篇)

时间:2022-12-19 12:14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一:

  家乡的大年初一

  文|鲍翼恺

  大年初一可谓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我的家乡晋城是怎样过大年初一的。

  在几十年前,孩子们凌晨四五点就要被家长叫起来喝“头脑”,它是由粉条、豆腐、豆芽等诸多食材做成的。此外,人们在早上还会吃拉面,寓意全家互相拉紧点儿,不要丢了一个。

  人们在早上起床后,会先打开房门,并放上三个雷炮,也就是爆竹,美其名曰“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

  这“开门炮”要放得越响越好,并且三个都必须响,如果你不幸遇到哑炮,要马上说一句“闷声发财”,然后再补放一个。

  在农村,放过“开门炮”后便是烘“正火”,这是每年大年初一的保留节目,是每一个孩子都十分盼望的。人们会提前把干柴垒成塔状,在中间塞一些柴禾,初一早上一点就着,并在上面蒙一些柏叶,不但会有一些火星飞迸,单是那浓浓的香味也十分醉人。

  烘完正火,紧接着便是摆献供,人们会给不同的神献不同的东西,比如通常会献给山神爷面蒸的猪或羊,也有的人会献一只鸡,而给门神则要献刺猬。

  此外,不同职业的人还会给不同的神献供,如木匠会给鲁班献供,读书人会给孔夫子献供,而像门神、社爷、财神爷这些神则是家家都要献供,供品的多少,要看家境。祖先和神不能一起受享,等献完神,人们才会献给祖先供品。

  然后便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一些压岁钱,钱可能并不是很多,但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关心。

  每一个节日都会有一些禁忌,大年初一也不例外,这天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也不能动剪刀,否则接下来的一整年都不会有好日子过。当然,这是迷信,但如果只把它当做一个风俗来看的话,其实也蛮有趣的。

  这就是我家乡——晋城的大年初一。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二:

  大年初一

  文|原子杰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受万众瞩目的盛大节日,人人都非常重视。

  在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是年的开端。它虽然没有除夕夜那么隆重,也没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但是,它依旧是最为喜庆,最为重要的一天。[本内容由 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整理]

  在孩子们的眼中,正月初一是富有乐趣的;在中年人的眼中,正月初一富有口福的;在老人们的眼中,正月初一是富有“意义”的。

  除夕傍晚,家家都要准备“明火”。在院子里,总能看见若干根树枝;在厨房里,也总能看见像兔子、像羊,又并不太像的馒头,点缀得花花绿绿。

  这一切,都是在为正月初一做准备。

  初一清晨,天地间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太阳,还是那么昏昏沉沉,可是勤劳的农民们早已睁开了双眼,迎接新的一年。

  农妇在家中包饺子,男人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则出去点“明火”,而孩子们大多还在梦乡。

  按照那些年届花甲按的老人的说法,“明火”是新年中的第一缕火焰,象征着光明和温暖。最早点燃的人就是“勤劳”的化身,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中,收成会更好!

  点燃“明火”之时,就要把除夕蒸好的“兔子”馒头放入火中,代表着家中有富余的粮食,象征着去年的收成很好,辞旧迎新。

  也不知是何人打碎了梦境,孩子们风一般地跑了出来——他们最为盼望的,就是这个时候。

  可能是由于制作工艺的问题或是因为火药的问题,这孬鞭在放完久后,总是会有几个不响的“哑巴”。而孩子们,最是喜欢这些哑炮,总要在一地红红的碎屑中细细搜寻。

  他们点燃一生香,拿起“长哑巴”当作炮仗玩;而“短哑巴”索性就直接扔进“明火”中,听那脆脆的“啪啪”。不管是哪一种,都会给生活在乡村中的孩子们带来极大的乐趣。

  这一天,孩子们什么都不用做。除了吃饭,就是跟着那些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满村跑,和朋友们一起找“哑巴”。

  孩子们忙着玩耍,大人们也没有闲着。刚洗完锅碗瓢盆,就又要忙着炖“锅锅菜”。

  把五花肉、猪肉丸、油炸豆腐、白菜、土豆等,层层叠叠地码放在铁锅中,让它炖个地老天荒,越久越香。

  中午,掀起锅盖的一瞬间,香气就氤氲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夹起一片五花肉,轻放于口中,细细品味那肥而不腻品味,瘦而不柴的质惑;喝上一勺汤汁,鲜美可口,唇齿留香,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搭配上白面馒头,舒服,堪比米其林三星出品。

  男人们再喝上一两小酒,绵柔醇香,微熏不伤身。

  夜幕降临,大地被黑暗笼罩,一日的狂欢又归于平静。皎洁的月光洒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离愁别绪。宁静的夜,人们迟迟无法入睡。

  而这样美好的时光,与亲友同聚的时光,一生又能有多少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三:

  李想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过年了,到处一派张灯结彩的景观,好不热闹,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这帮小孩子啦,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各种美味佳肴,而我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就是收压岁钱!

  大年初一早上,我早起床跟着爸爸妈妈,喜气洋洋的去爷爷家拜年。到那只见哥哥一家早已来了,一看到爷爷奶奶,我便笑着一边鞠躬,一边说着:“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万寿无疆,万事如意!”顿时,爷爷奶奶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连忙从口袋里拿出压岁钱正准备递给我,这时,哥哥变魔法似的不知道啥时候拿了一个大盆,一脸坏笑地说,“爷爷奶奶别着急,今年咱们换个新花样,谁给您二老磕头磕的响,您给谁发大红包,行不”,大伙顿时来了兴趣,纷纷附和道:“这主意不错!”

  说来就来,只见哥哥把大盆放在爷爷奶奶面前,往地上一跪,“砰砰砰”连磕了三个响头,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爷爷奶奶也合不拢嘴,给哥哥了一个红包。我也不甘示弱,紧接着就上来,心想:爷爷奶奶这么开心,我得磕的更响才行。接着,我便铆足了劲往下磕,“咚咚咚”三下比刚才还响的磕头声响了起来。哎呦喂,咋这么疼呢,一看那大盆,竟然被我磕了个大坑,这下彻底把大家逗乐了,爷爷奶奶赶紧扶起我,边笑边帮我揉脑袋,还往我怀里塞了个大红包。

  “祝大伯新的一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小叔越想越帅!”我依次给长辈们拜年,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因为我的小钱包吃的饱饱的了。

  据说压岁钱的风俗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也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那一个个红包袋里装着的压岁钱,寄托着长辈们对我的关爱与期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四:

  享,团圆之乐

  黄妍茜

  家乡风俗有许多,在众多风俗中,我最喜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庭院中,清风拂过柳枝,拂过脸颊。花坛中,馥郁的幽幽花儿香沁人心脾,醉了人们。繁星点点,闪烁着,好像要落下来一样。明晃晃的月牙儿悬在天上。“今夜月明人尽望”,家家户户都在赏月,其乐融融,而她却不一样。

  这还得从“嫦娥奔月”说起。传闻,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要来的灵药后,一刹那,身体轻盈,飘向了月球,遥不可及的月亮,变得抬头可见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很孤独。天,地,彼此牵挂着,也只能含情脉脉。

  今夜,团圆之日;今夜,赏月之日。皎洁明月如金子般闪耀着,迟迟不肯停歇,可能是想让每家每户都团圆吧。家人们仰望着。“今夜的月,好美啊!”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凝视着月亮。但不见弟弟发出什么感慨,我说:“老弟,今天月亮这么好看,你咋不赞叹两句呢!”我望了望他,“噗呲”一笑。他雪亮的眼中只有月饼,难怪眼睛小,小得只装得下月饼了啊。过了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月饼,但还是选择了看月饼。哎,这个小贪吃鬼。“姐姐,可以吃了吗?”他慢慢靠近月饼。“你们吃吧。”爸爸这时发令了。太棒了,我猜我弟弟心里肯定这么想。“我要多点,我要吃多点,我……我太矮了,我要长高,所以要多吃点,姐姐你就吃少点吧,嘿嘿。”弟弟笑的眼睛都不见了。哎,这就是弟弟版借口吧!好吧好吧,我就当个“好姐姐”让让他。

  切好之后便开吃了,弟弟狼吞虎咽的吃着,一口塞了好几种口味的,说话都说不清楚了。我们也吃了起来,细嚼慢咽有滋味儿。我们都不理解弟弟的这些迷惑行为,但却又为我们的中秋节添加了色彩。月光下,一派幸福美好。

  欢欢喜喜吃月饼,团团圆圆过中秋,幸幸福福人欢笑。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五:

  东上村的“赶会”

  文|王思语

  每到夏天,东上村就要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集会通,俗称“赶会”。

  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大概三、四年级吧,上村的赶会能让我兴奋得三天三夜睡不着觉,听爷爷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赶会了,这场集会一直持续三天,每天都分外热闹,尤其是前些年,离开始赶会还有两三天的时候,从凤凰山矿招待所的大坡底到东上村的门楼,中间这五百多米左右的路啊,已经有了摆难儿的都摆到我爷爷家门口了真是只要有路,就能摆推儿。

  这真要开始赶会啊,东上村内立马变得水泄不通,连辆稍大点儿的电动车都休想过去。毕竟一年赶一次会嘛,热闹得很,和过年一样,家里的亲戚都来到我爷爷家,共聚一堂。赶会第二天是最热闹的时候,那年赶会正巧儿赶上了星期日,家里来了不少我的同龄人,那时候小,自来熟,管他三七二十,玩高兴了就好。

  出门就是香喷喷的肉丸汤,摸着师爷给的钱先喝它一碗。喝完往里走是上村的居委会,我们都叫“大队”,那儿有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往外走是杂七杂八的小吃,作为小孩子,果断选择去玩。用弹簧拉着的蹦蹦床,横竖占地没有五平方米的小火车、套圈、扎气球……都想尝试个遍,可是人挤人,属实排不上队,好不容易排上个蹦蹦床,我们只能踏起来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那些五花八门的小游戏。

  我记得,我们当时玩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下来了,但兴头儿不减,直奔坡下的小吃摊,绵绵冰、臭豆腐、米线……简直让人数不过来。这儿不止有我们这么点儿大的小孩子,还有许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有说有笑地走着、吃着,时不时还遇到家里亲感提醒着“小心点儿,别撞了人”,我们答应一声跑开去买冰吃。

  吃撑了肚子,再往前走还有堆两元,五元小摊儿,喇叭里喊着“全场两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一些爷爷奶奶你争我抢地去拿好看的碗啊,盆……晚上还有什么大戏、魔求,全村几乎灯火通宵。还有耍蛇的呐!我记得当时在场的人几乎都去摸了摸那条一米多长的大蛇。

  以前上村赶会热闹得很,现在因为市场管理,赶会占地面积少了许多。虽然大不如以前热闹,但这个名叫“赶会”的习俗,也一直在东上村延续下去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六:

  元宵节

  冯子宁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盼到了心心念念的元宵节。

  元宵节当天,我喜得快要发疯了。我一个人进进出出厨房,看到妈妈在锅里添上水,水开后,锅上空弥漫了一团团的白雾,就把在商场买的洁白如玉的汤圆,倒进沸腾的开水里,把锅盖盖上。

  碗筷都早已预备齐了,我焦急地问妈妈:“怎么还没好呀,我很饿。”妈妈温柔地说:“才刚丢进去,不会那么快就好了。”听到这里,我就像泄气了的皮球。我伤心地说:“可是我等好久了呀!”妈妈摇摇头:“你才等几分钟而已。”我看着表,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好像过了一个世纪。我凑到妈妈跟前,看见汤圆像是在开什么派对一样滚动着。汤圆好了,妈妈打开锅盖,一阵白雾扑面而来,犹如一条轻纱般蒙住了我的双眼,再一闻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渐渐地,雾散开了,一个个胖乎乎的汤圆站满了整个水面。妈妈把软绵绵的汤圆儿盛到碗里。汤圆像一颗颗洁白如雪的珍珠撒在水面上。我一口咬下去,黑乎乎的芝麻馅的味道充满了整个囗腔,流进了我的心房。再闻闻那味儿,就能够让我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朝嘴里塞灌呢!年轻的小表弟,年迈的奶奶看到那鼓鼓的汤圆,立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妈妈说:“吃元宵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当天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在这天夜里,星星布满了整个天空,成为天空的点缀,月亮被这些点缀众星拱月般地围绕起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七:

  贴春联

  魏紫宁

  春节是咱们中国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说起春节的习俗啊,那可是太多了,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贴对联,因为今年我家的对联,就是我和爸爸一起贴的!

  下午,爸爸一手扛着梯子,一手拿着几幅对联和一个胶布,来到家门口,只见爸爸先把梯子靠在墙上,如一只猴子利索地一步一步爬到高处,把旧对联小心地撕下来,露出光滑如新的墙壁。接着,便将新对联整齐地铺开,一点点地在墙上移动位置,移正后,再用力将它按在墙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胶布贴好,最后将对联一遍遍摩平,一张端端正正的对联便呈现在我面前。

  我看得手痒痒了,便自告奋勇地对爸爸说:“下一张我来贴!”爸爸看我那自信的模样,说:“你看,这幅对联哪个贴左边哪个贴右边呢?”我随便指了个,爸爸笑着说:“贴对联可不是那么容易哦!”贴春联可是有讲究的呢!”于是爸爸跟我讲了春联如何区分上下联,哪种春联应该贴在哪里,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春联还有这么多讲究呀!

  我立刻就开工,奈何个子不够,只能贴低一点的地方。我颤颤巍巍地把铺开的对联移动到墙上,一手将胶带胡乱地贴上,贴好后,刚想欣赏自己的“杰作”,却发现自己竟然把对联贴歪了!歪歪扭扭,皱皱巴巴的,哎呀,这可不行,这时,我灵机一动,想了个好主意,把新对联按旧对联的痕迹贴,不就正了吗!说干就干!我用这个方法试了一次,果然成功了,看着端端正正的对联,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经过我和爸爸一下午的努力,终于把对联贴好了,看着崭新的对联,红通通的灯笼,栩栩如生的年画,处处都洋溢着过年那喜庆、欢乐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八:

  家乡的二月二

  李沛鑫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是诗人白居易对二月二的描写,说的是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我的家乡陕西,二月二也是一个盛大的节目,有“剃龙头”、吃棋子豆的风俗。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一天理发店的生意都比往日红火。二月二一大早,我还在睡梦中,爸爸就喊我起床:“今天理头发的人多,咱们得先去排队了。”到了理发店,果真有不少人。大家排队等候,有说有笑,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快轮到我们了,理发师阿姨说:“还有一些预约的人没来呢,就你们先理吧。”我心中窃喜,真幸运。坐上椅子,阿姨的剪刀飞快地舞动,我的头发像雪片般飘落下来。不一会剪完了,我看着镜中的自己,觉得精神了许多,像换了个人似的。

  回到家,我看见妈妈正在做棋子豆。妈妈说,二月二这天吃棋子豆,寓意着五谷丰登、平安顺意。妈妈将面粉、鸡蛋、花椒叶等和成面团,切成细条,再把细条切成骰子大小的小面块,再用小火慢慢地炒,直到外表变得焦黄。做好后,我拿起来尝了尝,嗯,妈妈做的棋子豆真是又酥又脆,太好吃了。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二月二的风俗,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全世界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九:

  家乡的春节

  小作者:谭心怡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区都有各个地区的节日习俗,我所出生的城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虽没广东那儿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便开始三忙。一忙“洁户”,把家中打扫得一尘不染,去污除垢,客房也得打理得体面些。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要的鸡,鸭,鱼,肉。在我们家体力活总是男人干,而女人们则骑着电瓶车,带上小朋友去集市玩。集市上人山人海,买鞭炮的,卖春联的,卖螺蛳粉的……无论是身穿西装的职场精英,还是手戴名表的成功人士,或是开着豪车的富家公子,都抵不过对鞭炮与螺蛳粉的热爱。虽说是来买春节所需用品,可这不是玩嘛。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杂食,为过年迎接客人或祭祖用。

  初一凌晨4点,天还是黑漆漆的,可每家每户的灯却亮了起来,烟花慢慢的也响了起来。家中,奶奶左手拿盆儿,右手拿粉儿,桌上还摆着刚烧的开水,开始包汤圆喽!左手夹馅儿,右手包,一直循环,很快,一些大大的,圆圆的,“胖小子”出锅啦!拿上爆竹,鸡,大葱,零食和茶酒祭祖去咯!寺庙里,已有两三户人家了,出于礼貌,见面时都会用方言说上一句:“早,新年好!”插上纸香,点上蜡烛,燃上爆竹,敬上茶酒,再拜一拜,据说能保佑我们一年财运连连,好事不断,身体健康的哦!通常,祭完祖后我会去集市逛逛,瞧瞧舞狮,那舞狮帅极了,大眼睛一眨一眨的,穿上鲜艳的衣裳,简直完美,我与那舞狮大眼瞪小眼,有趣极了!围观的群众更是拍手叫好。晚上,一家人坐在桌前吃团圆饭,电视还播放着春晚,饭菜虽比不上餐馆的美味佳肴,可家中的温馨画面足以让人难以忘怀。

  春节缓慢向我们走来,又悄悄地大笑离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

  大年初一

  文|高玉睿

  自古以来,过年就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有着专属的仪式感,那么在晋城,有关大年初一的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开门炮的习俗由来已久。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房门打开,放三个鞭炮,名曰“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而且同时还要说一些吉利的顺口溜。“开门炮”放的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才最吉祥。意味着可以解除一年的疾病晦气。放的过程中不能断响,否则不吉利。如果放了个哑炮,要马上说“闷声发财”,再立即补放一个。

  放完开门炮后,就要点燃年火,年火又称蒸火、旺火、年柴。点年火的习俗在晋城由来已久,有人说是为了驱邪避灾,有人说是为了图吉利,还有人说是为了求财求福。虽然这些说法都没有经过考证,但点年火确实是老晋城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年火是在年三十就最好的,首先得在院子中心选好位置,然后将豆秸、玉米棒芯铺在最底层,接着将干柴、桑树枝堆在上面,搭成一米左右高度的年火,寓意为财源广进、吉祥如意。孩子们还要围在年火。周围烤口里馍馍,据说大年初一吃了在年火上烤过的馍馍,一年肚子都不疼。

  点完年火,紧接着摆满一桌子贡品开始献老爷了。和老百姓们的生活贴近的都是一些小神仙,灶王爷当然少不了,一家之主自然有一份贡品;门神也不用说,作为日日夜夜守卫家门的神,他也自然有一份贡品。还有一位小神,他是管理一方土地的土地爷,他在众神仙中可能是品级最低的,一般在寻常百姓家中的一张方桌下面,在摆满献贡宴请各路神仙的同时,也不忘取一个小碗,放入一些贡品,然后伸手将这个小碗随意地放入桌子下面的地上就算是对这位土地爷的款待,献完神后再放一个鞭炮,意味着红火的新的一年开始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一:

  龙彦妤

  春节即将到来,大街小巷渐渐挂起灯笼,貼起对联,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春节还未来临,可在我们的家乡,年味已经愈发浓烈。

  菜市场人山人海,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每家每户都要备好足够的鸡、鸭、鱼、肉等食材。不仅是菜市场,水果店、干果店都有数不清的人。家里,妈妈和我正在大扫除。一会擦擦玻璃,一会拖拖地板,珍珠般大的汗水从妈妈的头上落下。而我,只需要帮点倒忙,有点参与感就行。一天下来,冰箱被爸爸填的满满的,家里也十分干净,地板光滑锃亮,玻璃闪闪发光,沙发上一尘不染,家里没有一处是不干净的。虽然我没帮上什么忙,但看见家里如此干净整洁,还挺开心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如约而至地到来了。除夕晚上,爸爸和奶奶做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我问妈妈:“为什么除夕夜的年夜饭这么丰盛?”妈妈告诉我:“因为在以前,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才能改善一下,所以年夜饭会要比平时更加丰富。”“原来如此。”我点点头,喃喃着。边吃着美味的年夜饭,边看着春晚,我感到幸福满满。

  “砰”!不远处烟花绽放,把天空渲染成彩色,就像一朵五彩缤纷的花儿在天空露出笑脸。不一会儿,又传来了鞭炮的响声,这烟花把春节变得分外热闹。除夕过后的两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亲戚家拜年。我不太记人名,在路上,妈妈会提前给我复习一遍对长辈的称呼。到了亲戚家,最开心的当然是收压岁钱了。只要礼貌地说一声“谢谢”,钱就到手了。再和小伙伴玩耍一阵,春节就这样不经意地过完了。

  我喜欢春节,喜欢春节的年夜饭,喜欢春节的鞭炮声,喜欢春节的烟花,更喜欢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二:

  安琪

  中国人过年别有一番韵味……

  “哎呀,明天就过年了。大孙女儿,去洗两个硬币……”奶奶说。

  我赶紧起床,兴高采烈地又有些不解地问:“奶奶,为什么要洗硬币啊?”

  “过年包饺子用,吃饺子时如果谁吃到了硬币,就代表新的一年里会大吉大利,财源广进。”奶奶很耐心地回答着我。

  可能因为过年的缘故,所以我感觉这一天过得非常慢……

  看,全家人都在忙里忙外,热闹得很!我也穿好衣服“混进”其中去“帮忙”。

  说是帮忙,无非是凑热闹。不一会儿又传来了奶奶的声音“大孙女儿,快过来帮忙!”

  “哎——来啦!”我一边应声,一边跑向奶奶。

  “呐,拿着这个小刷子,往对联上刷胶。擦完,就给你爸送过去。”

  就这样,我忙里忙外地跑着,累得满头大汗,似乎成了大功臣。

  家里的团圆饭开幕了,简直就是满汉全席,全家人喝的喝,吃的吃,热闹非凡……

  很快,夜幕降临了。天上一颗星星都没有,月亮也被挡住了。但是,万家灯火通明,大地也被照得一片明亮。

  空闲时刻,我问爸爸:“爸爸,为什么要过年呢?”

  “哦,这个呀,很久以前……有个叫“夕”的怪物,一到“三十”的时候就来给人们添乱,弄得民不聊生。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告诉人们“夕”怕红色、亮光和响声。于是人们就穿红衣、贴对联、放鞭炮,还整夜开着灯。久而久之,就保留了下来,成为了“除夕”……

  我似乎听懂了什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新旧年的交接仪式完成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三:

  快乐的元宵节

  张昊睿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灯火阑珊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元宵、赏花灯,处处洋溢着喜庆和快乐。

  正月十五一大早,妈妈就叫醒我,说今天去回民街买元宵的人特别多,我们得早早去排队。一来到回民街,就看见路两旁缠满彩灯的树,如同两条长龙守卫着古朴的街道。现在还不到八点,整条街已经如妈妈所说,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我们赶紧拨开人群,冲向西安最有名的那家名叫“德一祥元宵八宝粥”的老铺,此时店铺门口的长龙已经有七八米了。我们站在队尾等啊等,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队伍似乎纹丝不动,我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妈妈也等不住了,与前后的人闲聊。我踮起脚,伸长脖子,看着一箩筐一箩筐的元宵,顷刻间只剩箩底白白的元宵粉,又听着哗啦呼啦摇元宵的声音此起彼伏,心痒难耐。

  终于轮到我们了,只见店员拿出一大盘切成小块的馅料和一个放满糯米粉的大箩,他熟练地把馅放入箩筐,用糯米粉摇着,时不时还加一些水,很快一个个白胖白胖的小圆球,在箩筐中欢快地翻滚,不时发出碰撞,扬起“白灰”。妈妈称赞道:“你摇的这些元宵大小相同,这没有5年以上的功夫是达不到的吧。”摇元宵的店员一脸骄傲,我也不禁拍手称赞。暮色四合,家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软糯的元宵,香在嘴里,甜在心上。

  吃完元宵,我们便驱车来到华清池看灯展。循阶而上,目所能及皆是多姿多彩、形态万千的花灯。只见那金龙灯横浮在水面,腾云驾雾好不威风,再看那脚踩翔球的狮子张牙舞爪,漂亮至极,还有莲花灯、祥云灯、仙女灯、“贵妃醉酒”灯……无论是山体还是亭台楼榭,都是灯光四射,璀璨夺目,映得整个华清池熠熠生辉。夜渐深,但赏灯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大家已经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啊!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虽然元宵节的活动到了尾声,但我们对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迫切了,我们对幸福多彩未来的企盼更强烈了。我爱这快乐的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四:

  家乡的春节

  文|王子晴

  很多年前的高平,每到大年三十的早晨,人们早早就醒来了。

  在大人们的忙碌中,在孩子们掰着指头数日子的期盼中,“年”的重头戏来了!

  刚醒来,孩子们便兴冲冲地穿上昨夜摆在枕边的新衣,兴冲冲地跳下床,兴冲冲地迎接大年三十。

  三十上午,人们已经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了。孩子们也休想闲着,能干活的得帮大人干活,只有小得不能干活的孩子才能玩耍。大家还得到山上拾些柴火、玉米秆之类的东西,堆在院子里,用来初一早上烘年火。

  中午吃些饭,人们除了继续准备年夜饭,还有其他的“任务”:贴春联、放鞭炮、烧香敬神。夜晚,当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火红的对联,桌上有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耳边是鞭炮的声音,身边是团聚的亲人时,年的一个高潮到了。

  在那个连电视机都没有的年代,年夜饭过后,人们不会看春晚,而是忙着做明天早上要干的家务活——大年初一是一点活也不能干的,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不要太辛苦。

  忙碌的除夕在零点结束了,人们可以睡觉了。然而,初一还得早早起来烘年火。点火早的人家,凌晨三四点就点好年火了。年火一点着,孩子们就都出来玩了。他们不但玩平时的游戏,还能找地上没有燃尽的鞭炮玩。

  与除夕相比,初一就清闲得多了。孩子们去爷爷奶奶这边亲戚家拜年——初二才去姥姥姥爷那边的亲戚家,就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压岁钱。住得近的亲戚和自己的邻居们都会互相串串门,唠唠家常。

  家乡的三十、初一,就这样在人们的忙碌中、欢笑中匆匆离去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五:

  大阳的除夕

  文|赵泽豪

  过年啦!过年啦!随着除夕的脚步临近,大阳镇也越来越热闹了。

  早晨,天还没亮,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了起来,急急忙忙地就把早准备好了的松树枝搭成了篝火的样子,点起了火,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吃过早饭后,小孩子们也都穿上了新衣服,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后面,坐上了前往大阳古镇的公交车。

  大阳古镇真热闹,各种小贩都摆出了摊,有卖年画的,有卖春联的,还有卖小挂件的,可谓是应有尽有。

  古镇不仅有卖东西的,还有好多表演的,如划旱船、踩高跷、老汉推车等等,你想看什么就有什么。

  到了中午,人们都饿了;于是,馔面馆便成了人气最旺的“景点”。鲜美的食材加上有劲道的面条,再倒上点山西老陈醋,啧啧啧,别提有多美味了!

  到了下午,古镇里的人就没多少了,小贩和表演的人都回到了家,准备起了年夜饭。年夜饭吃什么?毫无疑问,当然非饺子莫属了。

  到了晚上,小孩子们根本就不吃年夜饭,早早的就跑了出来,点燃了电子烟花棒,边跑边放。

  八点,老人们都打开了电视机,看起了春晚;而小年轻人呢,也打开了手机,时刻准备着抢红包。

  十二点到了,大人小孩儿都跪在香炉前磕了头,沉沉地睡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静静地等待着香烧完。

  虽然大阳镇是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地方,过年的气氛一点也不比城市差。

  在这里,我希望大阳镇的除夕会更加热闹,好玩。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六:

  七月十五先人回

  唐榕穗

  在农历七月十五在湘潭有个特别的习俗——接客。相传那天地狱大门打开,所有阴间魂魄会放出来允许他们回家“探亲”,之后就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魂魄回家,接受香火供养。湘潭接客的习俗正缘于此。

  接客大约在七月初七开始接新亡灵。当然准备工作也极为细致充分。爸爸会在灵柩前摆上桌子,点上蜡烛;桌、椅、板凳及各种祭拜用具都清洗干净;还有祭品,纸钱;三餐用具,碗、茶水、及一些水果,准备好饭菜(可以是先人喜欢吃的菜),一只雄公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爷爷喜欢喝酒,所以爸爸会在桌上多摆上几瓶白酒。因为这是祭具,所以爸爸不让我们去碰桌上的东西和桌椅板凳。

  天渐渐黑下来,大概在七点三十左右接客,爸爸会在门前烧纸钱,引导回家的路,正点敲钟一次。那天晚上爸爸不让我们出去,说是让爷爷好好看看我们。在第一天晚上接,到第二天傍晚送。

  最让我苦恼的是写烧包,写上收件人及上奉,一个下午要写上五六十份。写那么多手能不麻嘛!但突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接客?”“好好的暑假,突然冒出个七月半,吓得我晚上都不敢出门。”后来爸爸和我认真讲述:“七月半是鬼门开时,所有阴间魂魄都会放出来,接客是把先人接回家,不让他们在外边流浪,接回家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又以这种方式来怀念他们。”我听得很认真,虽然写可能很累,但能为爷爷做些事我也心甘情愿。

  又接客当然也有送客我们大概在晚饭后一炷香时间送客,把“财包”“纸箱”“金银烧包”以塔型堆好,爸爸会洒上鸡血饭,以大火焚烧,在鞭炮的噼里啪啦中送走。回到家后,爸爸会让我们喝下桌上的茶,说那是爷爷喝下保平安的茶。

  对于七月半,很多人是恐惧的,其实我也是。但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先人,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过去的过去了,虽然爷爷很早就离开了我们,但他会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了我们的心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七:

  家乡的端午节

  郝梦琪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清早,我们一家人出门购买了许多物品——粽子(由于家里没人会包粽子,于是就买了半成品)、香包、五彩绳等。这天,小商店还兼卖精美的端午节主题工艺品,我看着每一样都独一无二,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一些端午主题的皮影、窗花等小东西,准备送给同学好友。

  回到家,妈妈就开始煮粽子,只见她熟练地在锅中烧好水,将粽子轻轻投入锅中,盖上锅盖,接下来就是耐心的等待。西安的粽子大多是用江米加白糖包成的,有的会放两颗蜜枣,粽子外层是稍浅的墨绿色粽叶,用茶色细麻绳捆紧,看上去漂亮极了。好一会儿才等到粽子煮熟,妈妈把粽子盛在碗中,放在餐桌上,我迫不及待地拆开麻绳,把粽子从粽叶里取出,淋上一层厚厚的蜂蜜,大口吃着,心中满是满足感。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出门太晚,我们没能吃到陕西特有的蜂蜜凉粽。每到端午节卖蜂蜜凉粽的老字号门口都会排着长龙一样的队伍,街口被堵得严严实实。这种凉粽特别可口,与其它地区的粽子不同,它既不用粽叶包起,也不添加香料,只是纯用糯米做成,淋上冰凉的蜂蜜,别提有多好吃了!等到明年,我一定要早起排队,买几枚可口的凉粽,一饱口福。

  吃完粽子已经是下午了,我一边休息,一边将五彩绳系在手腕上,不知不觉与妈妈聊起了端午节的传说,一幅幅画面在我脑海里轮番闪现:向楚怀王提议,遭到反对后,被无情驱逐的屈原,抱着一块巨石纵身跳入汩罗江中……极度悲痛的百姓纷纷赶往江边凭吊屈原,投入一只只饭团,指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去啃食屈原的尸体……没能打捞到屈原尸体的人们,只好拼命驱赶着鱼虾,好增加打捞的可能……突然,一阵阵锣鼓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是爸爸打开了电视,节目中正播放着赛龙舟的画面,我收回思绪与父母一同观看起来。

  我爱我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十八:

  大同风俗之旺火

  文|石鸣宇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山西大同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煤炭与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煤炭早在古时候就已“潜伏”进当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便是一项和煤炭有关的风俗。

  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用大块的煤炭垒成一座“小宝塔”,里面放柴,外面穿上“五色纸”所制的新衣“旺火罩”,最后贴上一句写有祝福的红纸,美其名日“旺火”。看着如此庞大的“黑色山峰”,总会迫不及待地想让火神与之共舞,但还不到时候,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常想趁他人不注意时给点了。在旺火准备完毕后,院中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寂静,常常连一阵风吹草动都能听得一清二楚。等待的这一段时间仿佛格外的久,一分钟都快有一个星期那么长。眼巴巴地看着“黑山”却不能点燃,如同饿了数月的人看见桌上的面包却不能吃一样。

  积雪平铺在院中各个角落,有十厘米左右厚,松软得看起来像堆积的白砂糖,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雪花泛起点点银光,又宛如晶莹剔透的钻石颗粒一般。就在午夜十二点时,四周忽然便炮齐鸣,响彻云霄。人们将旺火点燃,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射出来,既御寒,又壮观,加上色彩艳丽的花炮作陪衬,真是一场“视觉盛宴”。大人孩子们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寓意顺顺利利,倒转三圈寓意霉运坏事越滚越远。转圈时,女主人将提前蒸好的“花馍馍”扎在筷子上用旺火烤一烤再分吃,寓意祛病祛灾。家中男女老少皆要烤火,以图“旺节冲天”。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走街串巷,对每家的旺火“指指点点”,据说哪家的旺火烧的最旺,来年这家便最有福气。

  大同过年的习俗还有很多,远不只这些,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祝愿人们能平平安安,快乐幸福地生活。

Copyright © 2019 www.guaiw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乖乖作文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