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追梦人征文 篇一:
走进新时代,我们满怀期待,走进新时代,我们豪情满怀,走进新时代,我们怀揣梦想,风雨兼程,只顾奔赴远方。
——题记
很遗憾,我们生于新时代,没法见证振奋人心的历史,但同样我们也很幸运,我们生于新时代,可以享受当今的美好幸福生活。
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五彩斑斓的灯光,点亮了一座座城,向世界展示着不一样的光彩,灯红酒绿的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来来往往的人群都让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一个词“新时代”。在新时代的我们,享受着日新月异的伟大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享受着新中国与新政策为人们带来的安全感,这一切的优越与享受是新时代所为人们带来的。但我坚信,如今的美好生活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好的还将会在以后的幸福生活中渐渐显现,我们从这里携手拾起梦想,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从这里出发,扬帆起航,不畏挑战,风雨兼程。
李大钊先生说过:“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人生之王也。”岁月冠以我们青年的头衔,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初升的太阳,这不仅仅是一种美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承担新时代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责任,一种伟大的梦想。但我认为它更应该是我们的动力。忆往昔,曾梦青天换日,与日月争辉,追梦,必不可少的是一颗赤诚,永怀年少轻狂热血沸腾的心。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用幼小的身躯撑起伟大的梦想,坚定的目光经历层层考验,成功的果实必定是灿烂的。
追梦的路上异常艰辛,同时也五彩缤纷,在这漫漫路途中必然有着许多的中转站,坚定与否将决定我们的去留。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蜕蛹成蝶,只是为了不鸣而已,一鸣惊人。新时代的脚步紧跟我们的步伐,胜利的曙光也许还很远,但我们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前进,胜利终将属于我们这代青年,世界文明必将因我们而跨出一大步。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那么一句话: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为新时代而奋进,那便只顾风雨兼程。
前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与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新时代诗篇,而我们的雄心壮志将让我们谱写更加美好的新时代的辉煌,收拾好行囊,让我们目光坚定,怀揣梦想,披上属于自己的红披风,扬帆起航,向新时代奋进,向更加辉煌的新中国奋进!]guaiweng.com[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追梦人征文 篇二:
“我们的新时代,日新月异,绽放漫天的光彩……”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国经过时光的洗礼,岁月的沧桑,终于迎来了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提高。如今在农村里,农民们不再低着头、弯着腰,辛辛苦苦地耕作,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井作机器。这样一来,既省时,又省力,工作效率可提高了不少,而人们也都住上了小洋楼。这不,今年回老家我突然发现,我家的三间小土房不见了,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三层楼房。走进屋内,你可以看见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屋顶挂着大吊灯。更令我高兴的是家里做饭不用抱柴禾烧火了,只要用手打一下液化气的开关,再用火柴一点,又蓝又大的火焰就跳出来了,用它烧开水只需要十分钟,用它还可以烙大饼。看着这三层小楼房,奶奶高兴得合不上嘴,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满脸的皱纹也好像都笑开了。奶奶见人就高兴地说“头几年,咱队里一个工只有几角钱,别说盖楼房。就是像样的瓦房咱也盖不起啊!如今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农民劳动稳定,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要不俺家怎能盖上三层楼啊?这可都是党的政策好啊!城市里就更不用说了,整洁的柏油马路上,各种车辆来回穿梭,马路两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到了夜晚,华灯齐放,一派繁华的景象。人们也都有规律地学习、工作着,生活愈加多彩。
我们的科技也随着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在今年的1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发射成功!这一切都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不少中国人都为此心潮澎湃。这次卫星发射的成功,向世界表明:我们中国通过几十年经济繁荣带来的财富和国力的提升,使我们的科技又迈出了新一步。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也不甘落后。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们在学习的大海里畅游,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我们是这条新时代道路上的接班人,我们将心怀责任和自信将它走下去!也许,我们现在还是在祖国庇护下的一朵朵花,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骄傲!
美好新时代,又一个个故事挥手展开,我们应该学习文化知识,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描绘祖国新的蓝图!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追梦人征文 篇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题记
当我还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男孩时,父亲时常用孟子的这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教导我。父亲还告诉我,人不能有傲气但也不能没有傲骨。从那时候起,“自强”这一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
中国如同一束光,在将要熄灭的时候,它总能重新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一切,都因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
人,不能一直抱怨着生活对自己不公平,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只有自己的自强不息,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自强不息,在遭受挫折时,努力去克服;自强不息,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即使身残体弱,傲骨不屈。
“能力者必有其骨也”。自强的力量是强大的,历来多少成功人士因为自强不息而点亮人生华彩,就拿吴有训先生来说吧:
1897年4月26日,吴有训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的一个名字是“石溪吴村”的小村庄。吴有训7岁时进入家塾学习。12岁的时候,有一位从云南缺任归来的族叔,受族人之托,办起了一所新式的私塾。这位族叔是一位比较新派的人物,不但精于文史,也兼通数理。之后,带着一身泥土气息的农家子弟吴有训,先到县城,后到省城。
这一身泥土气息的农家子弟吴有训非但没有因自己的身势自卑,反而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在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在吴有训的心里,他始终是一名中国人。“最伟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就算遇到大风大浪,吴有训也没有退缩,鼓起勇气,扬帆远航。人要拥有属于自己傲骨,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1926年,吴有训以《康普顿效应》为题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吴有训,虽然他作为康普顿的助教留在芝加哥,明明能留下来深造一番,但回国心切,谢绝了康普顿的恳切挽留,毅然放弃国久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于1926年秋天回到了中国。
1927年,康普顿因为发现和确立康普顿效应这项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吴有训亲身参与了发现和确立康普顿效应这项工作中期以后的大量实验验证工作。但是由于吴有训回到中国了,所以没有与康普顿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没有因为此事而沮丧。1936年4月,吴有训被哈莱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该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吴有训的努力得到了诠释。1977年11月30日,吴有训在北京地安门东大街的家中去世,享年80岁。
作为科学家,吴有训凭借着中国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用一生的拼搏与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了不朽的贡献。吴有训先生以国为家,无时无刻都怀着一颗救国、爱国之心。摆脱落后,追求国家的崛起就是吴有训毕生的愿望。
心怀祖国,一往无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精神,缅怀科学巨匠,传承有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