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一:
《皮格马利翁》:资本主义等级社会的镜子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介绍20世纪英国现代戏剧的特色。
2、介绍萧伯纳的戏剧创作特点。
3、赏析《皮格马利翁》片段。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英国资本主义等级社会的本质。
2、开展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皮格马利翁》是一部人文戏剧,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买花女伊莉莎(ElizaDoolittle)是怎样实现命运的转折?她身份转变的经历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语言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谁才是卖花女真正的命运操纵者?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揭示了怎样的英国社会现实?为什么说社会下层的Eliza成了上层人士的赌注?语言与阶级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总结:语言本是交流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语言成为身份的标志和阶层鸿沟的象征。因为语言的魔力,确切地说,由于上流社会的幕后操纵,卖花女会摇身一变成为公主,该戏剧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伪善、残酷和丑陋。
2、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
社会主义人生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它的核心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人生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基本价值观问题。
3、深层阅读
(1)英国等级社会的闹剧: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语音学家希金斯(Higgins)与朋友皮克林(Pickering)打赌,将一个未受过教育的下层女子塑造成具有上流社会风度、英语纯正的摩顿女郎。粗俗的卖花女伊莉莎(Eliza)入选,将反复模仿训练,变成了一位谈吐得体、举止优雅的淑女。希金斯的实验成功,但伊莉莎的女性意识觉醒,强烈要求摆脱希金斯的控制,最后两人以休战为结局。纵观全剧,可以发现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荒谬。社会上层无视社会下层的苦难,并以他们的语言和教育程度作为取乐的对象,强行以本阶层的语言标准来改造社会下层,其结果必然招致反抗。
(2)“思政”教育:《皮格马利翁》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残酷和荒谬,批判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度。语言与身份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可用作赌博的筹码,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当代大学生要坚持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要知荣辱、识廉耻,脚踏实地,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内容由 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整理]
4、课后反思
(1)《皮格马利翁》的深刻内涵:这是一部关于爱情、英国等级社会和语言学习的人文喜剧,有力鞭挞了社会现实。剧中人物对话和讨论充满辛辣的讽刺和幽默,尤其是其语言学习改变命运的主题值得深思。
(2)“思政”教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二:
风险管理与底线思维
一、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基本的风险意识,掌握风险管理基本技能,具备风险管理的职业意识和进行风险管理的职业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诚信
2、直面风险社会,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与安全观教育
3、培养底线思维能力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预防、控制风险。
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元素。法治对企业发展起着引领、规范和推动作用,企业在进行筹资、投资等各项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介绍最新理论和法规。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治道德修养。
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元素。诚信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企业或个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保持最大限度的诚意,双方都应恪守信用,互补欺骗和隐瞒。因此,教育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做人,诚信创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风险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正是不确定性的一个缩影,为防止再次出现这种不安全的情势,预防风险是首要的。预防原则的主旨不是去消除非常可能出现的损害事件,或者事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而是专注于消除危害的可能根源。比如为了从源头上切断动物源性传染病,应禁止对野生动物的交易与食用;为了防范微生物泄露、传播风险的发生,应加强生物安全管控;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大流行,应加强对疫情的检测、预警与应对等。作为大学生个人,应该做到个人层面的风险识别与安全防护。比如疫情期间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居家少出门,做好个人防护等。
4、风险应对时要树立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是指从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事物朝着预期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形势有利时,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做好应对不利因素的准备;形势不利时,善于把握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大学生应牢筑底线思维,在生活中、工作中守住底线,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三:
仕女画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仕女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帛画到仕女画的黄金时代是在唐朝,这个题材承载了许多内容,既有“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也有反映时代审美风尚的功能。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透视时代精神对仕女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美”所承载的道德指向以及“美”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仕女画的源头
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从战国到西汉时期仕女画的发展。以战国帛画《蘷凤仕女图》和西汉帛画《利苍夫人行止图》为例,让学生认识中国画技法、了解线条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图像的具体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图像学方法将图像的内容、涵义及其时代文化氛围结合起来进行解读。
2、仕女画的发展
通过对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图像的来源和功能。《女史箴图》本意有涉于政治,为配合张华《女史箴》所作插图;而《洛神赋图》则是文字与艺术的结合,将曹子建《洛神赋》中的浪漫史在绢素上显现出来。两画显示了顾恺之仕女画的功力造诣,其构图与笔法不仅很好地阐释了中国思想儒释道三大体系,也可见东晋人的潇洒风采。引导学生从绘画的功能性上升到绘画的精神性和创造性。
3、仕女画的成熟
通过对张萱《捣练图》、周昉《簪花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赏析,引导学生去了解图像的象征意义。唐代是仕女画的黄金时代,反映了唐朝的气象宏阔、富丽堂皇。仕女画中仕女色彩艳丽、体态硕彦,其华丽丰满之美投映着大唐帝国的灿烂景色。通过赏析这一时期仕女画可以让学生领略大唐气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心中升腾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豪情。
周昉簪花仕女图
美具有超越功利的价值,仕女画本身的美感以及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就足够吸引和打动大家,学生中有热爱手工艺术的,能够结合唐代仕女画的装饰来设计发簪等手工艺品,也是将古代风尚进行现代转化的一个成功案例,恰好说明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本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一个例证。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四:
多元文化的中国美术史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美术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对中国美术史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知道中华民族的视觉文化和美术遗产是独特而多彩的;了解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掌握中国美术史的总体脉络、熟悉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
深刻认识中国美术史在时空上具有复杂性,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性,是中国美术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的发展。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
以感性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心中哪些作品属于美术,通过问答引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人物、与作品及人物相关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以及美术制度、运行机制以及意识形态等;
2、中国美术史的总体脉络
结合幻灯片讲述中国美术史的分期:史前时期的原始美术,与当时的巫术、政治和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历史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夏朝到晚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贵族美术;自宋朝到清末的文人美术;晚清到民国的平民视角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为学生设定阅读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网络自主搜索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资料,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美术的时代性与阶级性,立足当代的美术创作应表现时代精神。
3、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以个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图像学方法、风格分析法等美术史研究方法有初步了解。其中外部研究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功能和传播途径等社会因素;内部研究关注图像的风格与样式。美术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有明显的政治、宗教和经济属性。
运用启发式、讲授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力求使中国美术的研究对象、总体脉络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性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和探讨具体作品。在传授中国美术史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中华民主的视觉文化史是独特而多彩的,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操。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五:
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职业道德
全球资本市场频发的会计丑闻,使会计职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要求高等学校在会计课程教学中,从会计职业道德的角度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管理会计课程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决策”,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科云杯”全国大学生本科组财会职业能力大赛的过程中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基本职能的应用型人才。而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在履行职业岗位时能够辨识会计行为的合规性,掌握道德行为履行方法。
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设计和实施
1、教育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
利用校园网和移动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新《会计法》、《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等规定,讲解新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处罚条例,列举证监会和法院对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的处罚和刑事责任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
2、运用案例教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利用国内外会计造假案例,讨论由于会计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等行为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中小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害,以致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来警示会计人员必须守信,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诚信对会计职业重要性。
3、选择切入点,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根据2016年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包括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营运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几部分内容。在上述内容的教学活动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选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合理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之间的契合点。例如,在预算管理部分,管理会计师在根据大数据资料编制收入预算或预计财务报表时,不能由于公司面临一个重大合同或者贷款需求而随意对预算数进行调节,否则违反了正直和可信原则;在投融资管理时,依据大数据资料,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预计现金流量,一旦决策失误,将带来重大损失,违反了能力原则;管理会计师主要向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如果向好友或其他相关机构透露企业内部信息,则违反了保密原则。
4、利用产教融合提供职业道德经验
利用产教融合、校区合作平台,邀请常州尤尼泰税务事务所来校进行“财务舞弊常用手段及案例”的报告会,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机会,以及提供道德的经验。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六:
秦汉时期的墓葬美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墓葬美术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通过对帝陵、贵族墓葬、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的学习,了解当时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的面貌与成就,并由此理解帝王、贵族、官僚以及普通民众超越大限、追求永生的理想和信念。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墓葬美术认识汉代生死观,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以及“孝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帝陵及贵族墓葬的视觉性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秦始皇帝陵雕塑到霍去病墓雕塑风格的变化,透过视觉艺术的表面深入到时代精神。从秦始皇帝陵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是以强烈的观念来震撼观众,政治的创新和艺术的创新是一回事,都是视觉性的,他打造了新的时间和空间系统。陵墓是微缩的宇宙,艺术的写实风格也显示出对仿真的追求,艺术与皇权合二为一。
2、墓室壁画、画像石与画像砖
墓室壁画是和死亡有关的艺术活动,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主要是魂魄的观念,从墓葬壁画中可以发现,它不是想让死人复活,而是让魂魄去到最合适的地方。汉代人对灵魂的旅行和它周游的世界,满怀着敬畏,饱含着憧憬。
汉代墓葬艺术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汉代,“孝”从一种个人品格发展为一种社会文化,甚至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以武梁祠为例,其丰富而系统的图像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人所理解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对汉代人而言,给逝去的亲人营造出无边无际的良田美宅就是最大的“孝”,“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仍有其重要价值。
乐舞百戏画像砖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七:
佛教石窟艺术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佛教的兴起对美术的影响。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灿烂辉煌的艺术成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操,并树立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艺术创作中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理想。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佛教基础知识背景
佛教文化的本源是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东传到中国各地有两大倾向,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功德。文化的融合影响到了石窟艺术的风格样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应参照西方美术史进行比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要能够融合多种元素进行创新。
2、石窟艺术的建筑形制、雕塑样式和壁画内容
在对佛教美术“样式”问题,如“凉州模式”、“云冈模式”等进行探讨时,将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文化诉求、传播路线等问题带入,增加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深度,从宏观上把握北魏到隋唐之际中国石窟美术文化传播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3、中国主要石窟
石窟艺术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吸引了南北各个社会阶层的信众,从皇家赞助、地方官员提倡到普通百姓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注意到各个石窟的异同,外来建筑、雕塑、绘画等一系列因素都出现在中国本土,对繁荣汉代流传下来的视觉艺术,产生了全面影响,它们的融合形成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铺垫。
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通过学生在课堂分享的石窟艺术调研报告,可以发现他们通过调研不仅熟悉了石窟艺术不同时间、地域所体现出的不同风格和题材;也对石窟艺术所反映的宗教活动及社会风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分别对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成果来看,学生能够通过相关文献、图像和视频资料对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风格及其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关联作出相应的解读。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八: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美术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在熟悉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时代美术在社会复杂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解原始的空间观念及其表现、掌握仰韶文化彩陶的两个类型、熟悉原始礼仪建筑、礼器与符号。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对新时期时代美术作品的学习,以及配合彩陶纹样的手绘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史前审美观念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当下视觉文化特征以及“匠人精神”,培养其对传统纹样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定居农业社会的聚落空间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墓葬等去了解先民的空间观念、生死观念。从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可能隐含的原始信仰,引出中国人熟悉的天圆地方、四维八方等观念;墓葬艺术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古人生死观的理解与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进行思考。
2、陶器艺术
以丰富的彩陶图像建构起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脉络,让学生在了解彩陶基本类型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深度调研。彩陶多彩的画面有助于我们认识混沌朦胧的原始思维,从形式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人们对于纹样构成规律的把握,图案的意义可能大于器物本身。常见的鱼纹、鸟纹、蛙纹可能与原始信仰、生殖崇拜有关,当时艺术语言的丰富可以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探寻美术的源头,增加民族自信心。
人面鱼纹彩陶盆
3、原始礼仪建筑、礼器与符号
在原始宗教活动中,美术可以营造一种神圣的空间,将形而上的观念转化为物质性的实体。玉器被赋予各种儒家的道德观念,其起源也源自史前时期,透过这些器物可以让学生了解某些传统观念的生成过程。以具体案例如:牛梁河遗址中的女神塑像、黑陶高柄杯、灰陶尊上的象形文字符号等,让学生对原始礼仪建筑、礼器、符号等产生较为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