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酒独倾,冷暖自知 篇一:
高一(8)班 韦诗涵
教育部近年发布的有关将体育纳入中考总分的举措,令许多人颇为不满,他们认为体育不就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运动吗?为何还要给本就繁杂的学业,再添这最后一根稻草?毕竟在一些人眼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育纯粹是一种锦中余花;现在将体育当作一门考核项目,简直是无稽之谈!
凡此种种的观念,无异于将体育推向悬崖之边。
请在体育课或是体活课时到校园的操场上去看看吧。只要略微驻足,就会发现太阳光与汗水竟可以绮丽地交织在一起;那迎着微风纵身跃起、一鼓作气的扣篮与深陷包围,却反切回身、临门一脚的激越,竟能够如此明朗;跑道上驰骋的身影与飞扬的后尘,风采万千,无一不散发着体育强健体魄之美。
况且,“文明其精神”与“野蛮其体魄”从来都不是冲突对立的。
就如奥运之父顾拜旦所言,体育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秉持的是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竞技精神。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我们能够在全红婵一举打破得分记录的背后,看到她自律自强、坚持不懈的体育品格。张雨霏经历低谷,走过艰辛的自我打碎与重建,终于化茧成蝶。无论是以顽强的意志战胜病魔,重返赛场的池江璃花子,还是为了23厘米的进步,努力了11年的巩立姣,他们健实有力的身躯、不屈不挠的眼神,从生理到心理都为我们展示了朝气蓬勃的生命之美,更有体育对他们精神与灵魂的淬炼精进之美。
而一些人总是带着这样的固有思维:在体育方面积极活跃的人就一定在文化领域有所短缺。殊不知,世界早已换了天地,并且与之恰恰相反。奥运男子百米赛场一站封神的苏炳添是暨南大学的副教授;400米栏全国记录保持者是那个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如今84岁的他跑步、游泳、引体向上,一样不落。
可以这样说,体育是对生命价值的践行。将体育作为中学生的考核项目,不仅有意义,而且有必要。只有经历过在长跑节点时拥抱扑怀而来的风,一边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才会使生命之树越发坚韧,才能为学习生活奠定强大的耐力。只有感受过呼吸与律动的共振,才能体悟生命的美好,热爱生活,进而保持活跃敏捷的思维与恒久强大的动力,也会坦然面对得失,笑对逆境。这些都是体育所带来的弥足珍贵的财富,胜却金山银山。[本内容由 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整理]
就让我们保持对体育的热忱,自由自在地起舞吧!
文韬应重,“武略”难轻 篇二:
高一(8)班 顾芷宁
近年来,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高发,正困扰着千千万万个家庭。这不由得让我感到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些健康问题?
探其根本,还是由于缺乏体育锻炼。
现在的中小学,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体育课被迫改为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设置也是有所耳闻。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技乃强国之重器,固然是无可取代的,又敦能轻视之?可你是否想过,科技的发展是需要一代代人耕耘的,哪里是一风一浪就可以自由撼动的?
不,绝不是!仅有思想的船帆而无结实的楫桨,当代中国青年终难在人生的汪洋上劈波斩浪。一袭风雨,半顷惊澜,便足以掀翻壁薄底轻的航船。试问,体质柔弱,又如何能保证高质量的学习?缺乏锻炼,又如何使丰实的思想繁荣?
君不见女排队员挥汗如雨,在赛场上屡战屡胜?君不见跳水小将沉静自若,轻巧入水引人欢呼?君不见“苏神”苏炳添驰骋赛场,为中国体坛锦上添花?……望一方健儿如浩气展虹霓,为世界所熟识的,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东方的雄鹰,是东方已苏醒的雄狮!
不由得想起清华的体育大师马约翰先生。晚年的梁思成常笑着对后辈说:“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当年可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我真的非常感谢马约翰,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显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已然成为迎接新时代时,吾辈诸生所要经受的磨炼。
由此观之,文韬应重,但“武略”难轻。
反观如今的孩子,原本那些昔日欢跃奔跑在阳光之下的孩童,不知何时长成了一副“我自岿然不动”如扎根于板凳的模样,不禁让人担心。但体育强国的提出和逐步实施使我们坚信,孩子们会走出书本的“围城”,展现青春活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展现一个强盛的、有活力的中国!
未来已可遥想,九万里风鹏正举。吾辈以强健之姿,以年轻之音,唤醒一方强盛之国!
体育与学习之间的受力分析 篇三:
高一(8)班 魏煜晨
从百年前张伯苓先生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优先”,到如今“体育强国”写进纲领性文件,体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知。
但最近看到的数据却让人忧虑。中国学生一周体育运动时间,多于3小时的学生数量约占15%,1至2小时的约占60%,而1小时都不到的还占到15%左右。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学生体质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运动时间太少,大量的空余时间被补习班和作业填满。
诚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远离体育,一味地学习。片面地追求学习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首先应当认识到,体育不是学习的阻力。
许多陈旧的观念表明到,学生时代的一切体育活动都应该被停止。他们认为孩子们体育活动就是玩,在玩的过程会逐渐上瘾,会忘记学习,甚至会讨厌学习,认为体育活动如手机一样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大阻力。其实不然,体育不同于手机。当孩子们在体育锻炼时,他们可以专注于运动,可以释放学习的压力。当孩子们结束体育运动时,他们往往更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而不受外界干扰。
学习和体育本就不矛盾,如果能在体育与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那叫锦上添花,所谓的阻力就更谈不上了。
事实上,体育是学习的动力。
有人发问了:“体育就算不会阻碍学习,那也不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啊!”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体育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连古人都明白“行”与“读”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需要相互依存。那么体育又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益处呢?首先,经过一天的学习,整个人的身心都很疲惫,如若能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便能浑身轻松,充满活力。其次,一些耐力强的体育运动需要拥有强大的毅力,比如在长跑的最后一阶段,我们要顶住身体的疲惫,顶住心里的压力,还要顶住失败的恐惧,这样在一次次磨炼中,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让内心更加强大,意志力更加坚韧。
更进一步,体育与学习还是一对合力。
在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杨倩为中国夺得首金。欢喜之余,有人发现了杨倩就读于清华大学。金牌运动员加上学霸的人设,引得不少网民直呼羡慕,同时也给那些说“体育好的学习成绩不一定好”的人打了一下脸。现在在体育上出类拔萃,学习成绩同样优秀的人愈来愈多,他们用自身的例子向世人证明,学习和体育并非只能擅长一样,只要经过努力,它们可以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总之,体育并非阻力,而是动力,甚至与学习一起形成合力。这就是我对体育与学习之间的受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