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一:
庙戏
魏安然
在我国有着很多的传统的习俗,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习俗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很多风俗习惯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古流传至今的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就有着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习俗,叫做——庙戏。顾名思义,庙戏就是在庙中举行的一种有关宗教信仰和民间戏艺活动。它又叫做社戏,在中国民间是广泛流传的。一般是土地公公八月十五生日或者初春的时候举行,活动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在土地庙唱戏。
庙戏到来的时候非常热闹,每次都是人山人海无论男女老少聚集在戏场一片欢呼。庙戏举行的那天,一大早就和奶奶还有她的一群姐妹一起准备好东西来到了庙戏现场看戏。到了庙里奶奶搬来一张长板凳和我坐在一起,眼睛盯着台上的演员,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精彩的片段。庙戏的内容我倒不怎么懂,但还是看的津津有味。有时候台上的演员演得哭天抢地,顿时我也就学着他们的样子鬼哭狼嚎。他们在台上唱着戏,我就在台下一本正经地给旁边的几位大人们讲解人物情感。小小的我直觉得台上的角儿“咿咿呀呀”唱的非常好玩。于是我也就跟着他们一起唱,词听不懂就自己编。
角儿们的妆容打扮也使我非常喜欢,用那粉底把脸涂的白白再画上两抹浓浓的腮红,眼角周围用眉笔勾勒出弧形,很很是人注意。我也很痴迷于他们靓丽的戏服,长长的袖口。我还羡慕于他们台下会有许多戏迷为他们鼓掌喝彩。我也想着有那么一天有人为我喝彩,这也是我的理想和期盼。为了模仿他们在台上唱戏的情景,我就幻想着自己身上也穿着五彩服在演出。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戏开幕后,演员粉墨登场,他们的脸画的不是白就是红,就像画中人一样。你可知道?这些角儿们的本领可大了,一个人可以演多种角色。他们有声有色的表演逗的台下面的观众一会儿就哈哈大笑。
“香椿一张热炕头,顶你城里一碗酒”,随着悠扬;古朴而又苍老的戏腔在观众的喝彩声中不知不觉就这样结束了。庙戏这些精彩节目,真让我大饱眼福,也让我知道了许多民间习俗。让我明白了玩也能学到知识。→guaiweng.com←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二:
梅州的春节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都不一样。深圳过年喜欢办花市,广州过年喜欢吃饺子,北京过年喜欢逛庙会……而我的家乡——梅州,会是怎样的春节呢?
腊月二十四,每家每户都得开始大扫除。扫地,拖地,擦桌子,扫墙壁,忙乱的一天就开始了。这一天,没有多少人在大街上走动,所有人都在家里把自己的家收拾的一尘不染。为什么童谣总唱“二十四,扫房子”?原来啊,这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每年的年三十他都会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事,因此,玉皇大帝就让三尸神在不好的人家门前写上罪行,而罪行就靠蜘蛛网,灰尘来代表,为了夺得人间,三尸神故意在每一家门前都写上罪行。这一切,又被灶君看在了眼里,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就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等王灵官下凡检查时,发现家家都干干净净,而玉皇大帝也知道了三尸神冤枉好人就将三尸神打进牢里。灶君也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二十五这天,菜市场早早有许多小贩在门口卖黄豆。因为这一天要磨豆腐,人们一般买泡好的黄豆,因为如果是没泡的黄豆回家,再来泡就不够时间了。把泡好的黄豆放进打磨机里打磨,打磨的时间越长,豆腐吃起来更香。打磨后,用纱布用把豆浆和豆腐渣分开,把没有渣的豆浆大火熬煮,直到滚出泡泡,再用小火继续熬五分钟后冷却,用纱布把水倒出来一些后,加入米醋搅拌一下,用纱布盖住静置一个小时就大功告成了。辛辛苦苦做的豆腐却只想在大年初一熬一锅青菜豆腐汤,寓意着新的一年能为人清白。受人尊重。
二十六和二十七,大多数人都宰鸡宰鸭。二十八开始,就得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每家每户都会挂,一挂就得成双,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一到晚上6点来钟就会打开灯笼的灯,晚上,大街上人山人海,都是来赏灯的,一路都是灯笼。大街是红的,我们小孩最爱晚上逛大街了,大人也如此,唯一不同的是大人为了赏灯,而我们为了比灯。
大年初一本以为是最热闹的一天,但那一天街上并没有人,却有着香香的饭菜味,让人闻了垂涎三尺,那是因为大家都在家里吃团圆饭呢!
时间眨眼而过,我们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梅州这个地方也过完了忙乱的时期,回到了悠闲的生活。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不假,我们家乡的许多习俗就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现在,我就来介绍家乡的葬礼吧!
葬礼就是家里的亲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们家乡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场去了。我们这里有人死了,要先给去世的人穿上寿衣,把遗体放在棺材里,放在灵堂的中央,前面摆上逝者的画像,供人们吊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远方的儿女不管远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这时候赶回来见亲人的最后一面。
亲人去世后,家里就要锣鼓班子来,锣鼓敲起来,悲哀的唢呐吹起来,周围的乡亲邻里,远处的亲戚只要得到消息,都会赶来吊念,帮助安排丧事活动。逝者的晚辈都头戴身披长长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个火盆里跪着烧纸钱,他们心情悲伤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亲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点多,鼓锣声就不会停了,会一直响到天亮,还有人悲伤地唱着歌谣,这被我们这的人称为闹夜,就是有两个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锣,一个人挎着鼓,围着逝者的灵柩慢慢地转圈,踏着缓慢的节奏,用悲伤的声调现场自编的夜歌,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更多述说逝者生前的功德,让现场的听众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点时,就会开棺见亲人最后一面,这是最悲伤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别,有的亲人甚至会爬在棺材上大哭,因为这是永别。
到了第二天,我们这里就会把棺材抬上山入土为安,时间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时间,必须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时才行,不像县城天还没亮就把人送上了山,这应该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时,有一列长长的队伍,前面有亲戚晚辈举着花圈,后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锣鼓班子。一声唢呐打破了寂静,锣鼓响起来,震耳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后面还有撒纸钱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里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挥下就把逝者安葬在这里了。
埋坟的第一天傍晚时,逝者的亲人要到坟上去“烧包”,就是拿着一条用稻草编成的一个大辫子一样的东西,去给亡者烧掉,前三天每天晚烧一个,传说是为亡者死后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烧一个,给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坟了,坟建好之后,这丧事才算完毕。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葬礼,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四:
今天是农历大年初五,早上妈妈告诉我,民间有个习俗,在初五这天要接财神,捏“小人嘴”。听了这话,我一愣,这莫不是要捏我这个“小人”的嘴吧?于是感叹这习俗也太坑我们小朋友了吧!妈妈听罢大笑,告诉我人们会用包饺子寓意捏“小人嘴”。原来如此,本来我就特别想包饺子,现在借着这个习俗凑凑热闹岂不快哉!于是,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但是有个条件,我得一起捏,这正合我意,成交!
原来包饺子前的序曲是那么冗长。首先,我们和好了一盆面。在醒面的同时,我们把猪肉和牛肉分别绞成肉泥,把胡萝卜、大葱、酸菜分别切碎。然后将肉泥分别和各种蔬菜搅拌均匀,放好调料,三盆香喷喷的大葱猪肉馅、胡萝卜牛肉馅、酸菜猪肉馅就出炉了!闻到香味,我已经涎水流了三尺,想立马把它们包进面皮里,再扔进锅里、放进嘴里,吞下肚里。可是看着那一盆圆圆的面团,我止住了口水,叮嘱自己回到现实,“革命尚未成功”,我还得干活儿。
妈妈把面搓成长条,切出剂子,就准备开始擀皮儿了。都说擀饺子皮不容易,可我看着一个个面剂子在妈妈的擀面杖下几秒钟就变成了圆圆的薄薄的面皮,我觉得并不难呀,于是自告奋勇要求擀皮。擀了十分钟,我终于擀了四张皮,可是一看,三角形一张,梯形一张,长方形一张,“瓜子脸”一张,再看看妈妈之前擀的白白胖胖的大圆皮儿,我恨不得把我的揉成一团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
妈妈说,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做时难,得仔细观察,小心模仿,勤奋练习。于是,我紧紧盯着她的一举一动,先把面剂子压扁压圆,然后左手大拇指握着面皮中心,右手用擀面杖沿面皮边滚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擀面杖滚压的同时,左手剩下的四个指头要以大拇指为中心迅速旋转面皮,使它均匀受压,才能擀成圆形。仔细观察一番后,我开始摸索着按照妈妈的动作慢慢擀起来了,终于擀出了一张“椭圆形”,我想,我再把相对短的两边再擀擀,不就是圆了吗?“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我的第一张圆圆的饺子皮作品成功面世啦!
不一会儿,我们包了好几盘饺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真像被捏扁的“小人嘴儿”,人们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呀!就这样,初五的晚上,我享受了一大盆“小人嘴”,自己捏的就别提有多好吃啦!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五:
娄译夫
我的家乡在湖北钟祥,这里一直保留着传统文化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的风俗是过年的舞狮表演。
大年初一,天气特别好,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天空也如此蓝,让我好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镇上早就锣鼓冲天,热闹非凡,还不停发出咚锵咚锵的声音,我兴奋地飞奔向人群,走近后,发现大家自觉地戴着口罩,可是疫情还是挡不住人们对习俗的热爱,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我想钻进去探个究竟,可谁也不让谁,于是我爬上了不远的土坡,伸长脖子看表演,站在高处才发现,原来是热闹非凡的盛大舞狮表演。
看到舞狮,我不禁想到关于它的传说。话说在汉帝时,西域大月氏进贡了一头金毛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是有人驯服了狮子,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汉章帝先后找了三个驯狮人,均未成功。后来狮子发狂被宫人打死,宫人为了避免责罚,于是将狮子皮剥下来,由宫人兄弟披皮扮狮,在大会上骗过了使臣,连皇帝都信了,这件事很快传到老百姓那儿,于是后来大家用模仿狮子表演来表达逢凶化吉的祝愿。
在人群中,一共两只狮子、八根柱子和一个球,狮子们摇晃着脑袋,随锣鼓声的节奏欢乐的左右摇摆,非常可爱,它们全身金色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狮子头真精致,眼睛睁得圆溜溜,鼻子上还有两个小毛球,爪子毛茸茸的跟真的一样。
站在高处始终不过瘾,看到人群侧面有个小缺口,赶忙凑到跟前,果然成功挤进去,其中一头狮子突然向我冲过来,把我吓了一大跳,一屁股坐到地上,大伙儿都开始笑,欢乐的气氛更加浓烈了,当我回过神来,它又扬长而去,只见那狮子前肢跃起,跳到了柱子上,并张开它那血盆大口,咬住红绣球,咬球的狮子向另一只狮子摇摇头,晃晃脑,得意洋洋。受到挑衅的狮子退了几步,有点胆怯,乡亲们看了则不依了,大声叫喊“上啊,搞什嘛兹”。只见退后的狮子一跃而起,也站到柱子上,大伙儿以为它们要开始激烈的打斗了,可没有想到,它们居然玩起了传球,狮子们让整条街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有趣的舞狮表演,就是家乡的风俗,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它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吉祥如意的寓意,让过年的氛围更浓了,这让我内心深处佩服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六:
朱玮烨
逢年过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的家乡在春节也有着一些独特的风俗。
在《北京的春节》中,在春节初旬会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我们这里却不是的,我们也熬腊八粥,却不在春节熬而是在腊月初八。我们这里不泡腊八蒜却会蒸包子,各种各样的馅,有豆沙、肉、萝卜、糯米等。豆沙会在前几天就做好,而其它的则是前一天做好。第二天,便会早早起床揉面团,放到一个大盆里揉上好久,然后把盆口用保鲜膜包好放到温度高的地方让它慢慢地发酵。只有等到面团非常黏糊,并且膨胀的很大时做出来的包子才有彭松的口感。我们这儿还会做一种团子,叫作猪油团子,只有过年时才会做,吃起来有些甜味和油腻的猪油味,制作前期需要将猪油切成小块并裹上白砂糖放入冰箱冷藏。制作时先将面团揉好,拿出巴掌大的一小块捏成一个近似火山的形状,在“火山口”放一小块猪油,上面镶嵌着一颗花生米,然后就可以放入锅中蒸了。出锅时虽然面团很黏,但是猪油很香。
我的家乡最热闹的一定是除夕了,上午除夕家家都有忙碌的身影,家家饭做的都很香。大路上安安静静一个人都没有。但到了下午就不同了,有的忙着贴春联,孩子们到小卖部买来小擦炮在盒子上一擦,随着“砰”的一声喜悦的心情便随着一阵烟出现了。
一转眼就到了大人工作小孩上学的日子了,生活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但却给愉快的春节增添了一丝色彩。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七:
李治豪
端午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龙舟比赛,我的家乡——重庆,也要举行龙舟比赛。龙舟是这里的传统节目,也是一个观赏性极强的竞技活动。
端午节那天,我们一家6点出发,早早抵达合川滨江路看比赛。江边人山人海,早已没了位置。还好妈妈眼尖,看到了一空隙处,才让我得以隔着护栏,近距离看龙舟。
岸边并排停靠着四只龙舟,分别是合川队的红龙舟,万州队的黑龙舟,沙坪坝队的白龙舟,以及江北队的绿龙舟。每一只龙舟都跃跃欲试,像一条条即将要飞驰的巨龙。
比赛即将开始,四只龙舟已在起点线准备就绪。每个龙舟上的船员早已身子前倾,抬头盯着对方,做好预备姿势,随时等着发令枪的一声枪响,立刻出发。现场的气氛有一些紧张。
“砰”,发令枪响了,只见所有龙舟那船首击鼓的人都用尽全力,挥舞双手,用力将把鼓声敲到最大,敲到最快,让鼓槌如同暴雨般敲打在鼓面上,发出一阵阵急促、响亮的响声。那鼓声听得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而船上,每个船员都和着击鼓声,喊着“12,12,12……”的口号,每个人都快速地身体前倾,手往前打直,拿着桨,朝水里奋力一划,再前倾、打直、划桨……所有人的动作完全一致,像机器人一样,不出一点差错,每一只龙舟都飞快地向终点疾驰而去。四只龙舟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出“V”字形,你追我赶、奋力向前。
最后50米,击鼓手击得更快了,船员们划得也更快了,每一只龙舟都像快艇一样,用时速100KM的速度冲向终点,龙舟让江面弄得水花四溅,恐怕搅得水底的小鱼也不安宁了。
最后10米!岸上欢呼声越来越高,我手上也紧紧捏了把汗,瞪大眼睛,舍不得眨一下。“哔——”裁判一声长哨,比赛结束,合川队获得第一!
岸上的人们不停地欢呼尖叫,我也在这片欢声笑语中忍不住感慨:端午节,曾经只是一个纪念屈原的祭祀活动,大家划龙舟、丢粽子,都是表达屈原的怀念;而今天,这些传统的习俗已经焕发了新的生机,它变成了一个举国同庆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变成了所有人拼搏顽强、决不认输的竞技项目。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未来,它也许还会被赋予其他新的意义,但它传承的历史,焕发的生机,都将继续感动更多的人。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八:
可能大家对中元节这个节日不太了解,它还有个小名“鬼节”。在老家,晚辈们都很重视它,那天总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发生。
白天依旧像普通的一天:买菜、“随处晃”……,但越接近晚上,气氛就很紧张与荒凉,人渐渐稀少。大概在6点左右外面几乎就没有人了,就连地上掉了一百元大钞,也没人会去捡,只有一丝丝火光在各家门前燃烧。
中元节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起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鬼神的崇拜。相传,在中元节这天,阎王会打开地府大门,所有孤鬼们会来到人间一夜,平民百姓们则必须去买祭祀用的物品,烧给孤鬼们,不然就会被鬼吓、得不到庇佑。并且,还要放一挂鞭炮,说是为鬼引路,告诉它们该在哪领物品。
傍晚,吃饭前,家里的老人会让爸爸去买鞭炮和纸钱黄纸,一回来,晚辈立即上几十支“香”,只见烟雾缭绕,那红棍子上飘出一股香香的气味,奶奶会将我们小孩子拉出去,给我们一沓纸钱,“啦,烧给鬼神去,求它们保佑你们好运!”这时候,顶不得嘴,否则就会被长辈一顿骂,我们只好虔诚的跪下,将纸一张张往火里扔,晚辈会闭上眼,嘴里囔囔不知说着什么,家家户户都这样。
开饭了,大家吃的都很“别扭”,通常不会吃太多,因为马上,邻里就会互相送一种面食,类似于馒头,里面有许多腊肉、白蒿,按老一辈的话“防鬼的”。
一些信仰佛教的人,还会小心翼翼抱出一尊菩萨像,毕恭毕敬的呈在烧掉的灰烬边,菩萨像前弄上两个碗,一个上香,一个装满馒头,然后,会叫家里人来在周围祈祷,就连一些小婴儿,也被大人抱过来;这个习俗,解释是“给鬼们吃东西,但怕百鬼吃了作乱,就找菩萨来监督”,可这世上怎么可能有鬼呢?于是,那馒头啊,就会硬塞到小孩子嘴里,不想吃,也不行,大人们总会找理由搪塞过去,理由一般都和信仰有关。
五点以后,所有人必须一律不得出门,除非有什么迫不得已的事;特别是小孩子,会被家长“锁”住,而且管制也很多,不准大声喊叫、不能吹口哨,尽量早点睡……它们就像铁链一样,牢牢拴住我们,一时间,多了许多被束缚了的小马儿。过了十二点,禁令全部解除,说是地府要关大门了,所有鬼都要回去了。
虽然鬼节的一些“迷信”举动非常不科学,但它记录了华夏几千年的思想、信仰的民族风俗。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九:
我的家乡在景德镇,在这里有许多风俗。这个小城盛产瓷器,当然也有许多关于瓷器的风俗。
据说在1949年之前,人们每二十年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庆典。人们会在这一天用很多方式庆祝。
在这一天早上街上就热闹了起来。你透过窗户往外一看,你会看见一些人组成队伍,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有不少人拿着贡品,走进窑厂旁边的1座小庙中祭祀窑神。
再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一些年轻人拿着行李走进窑厂。原来,每隔二十年,窑厂就会招收新的学徒,并且工人们的工作岗位也会改变,这样重要的事,怎么能不举行仪式呢?工人们会在这一天上街,敲锣打鼓,到饭馆里吃肉,喝酒,并且在中午祭祀窑神,以保证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做出好瓷器。据说这一天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掉很多猪肉和饭菜。
不仅如此,因为庆典十分热闹,让周围的一些城市的居民,商人夜来观光浏览,把路堵的水泄不通。这样热闹的气氛会一直持续很多天,人类才会回去做自己本来该做的工作。但是,人们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庆典呢?这还得由几百年前的两个故事说起。
在那个时候,皇帝每年都要从景德镇收购陶瓷。为了让工匠制作出皇帝喜爱的瓷器,朝廷会派出专人来监制,被派出的人就叫做督陶官。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唐英,十分尽职尽责。但是,在一次运输时,不小心打破了给皇帝做的瓷器。为了向皇上谢罪,他吞下了那些瓷器的碎片,很痛苦的死去。因此,人们不但没有恨他,还十分崇拜他。朝廷知道后,为他修建庙宇,还把他封为窑神。不久后,皇帝派了一个太监来监制青龙缸。但是,工人们试了很多次也没成功,那个太监就鞭打那些工人,还杀掉了一部分人。工人里有一个叫童宾的,不忍心看人们挨打,就在午夜跳到火里,用自己的身体去祭祀窑神。第二天工人们打开窑的时候,发现青龙缸烧好了,并且很成功。但是,童宾的死让人们很气愤。他们烧掉了窑厂,赶走了太监。人们十分想念童宾,就把他也封为窑神。
可惜的是,这样的风俗在1949年消失了。为了尽可能保存景德镇的传统文化,人们在1990年创立了“陶瓷艺术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市民在这一天敲锣打鼓,再点起高高的窑火,仿佛又回到了70年前的庆典。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十:
郑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一年过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到老家,在那些天里。人们不会因为寒冷而减少心中的热情。所以在除夕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不同的活动。
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习俗与活动是我们城里所没有的,讨红鸡蛋、要喜糖……在这些活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祭拜祖了,祭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在我们家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地神灵。从我记事起,桌上的菜品就是三牲菜品、三茶五酒,一直都未改变过,每次我们都会烧香烧纸,祈求平安,俗称“送钱粮”。
我们家祭祖都是由外公操办的。我经常想去帮忙,却总是被烧得旺旺的火炉熏得睁不开眼睛,泪流满面。
今年的除夕,我家的正门已经被挂上了红火的大红灯笼,我们贴了喜气洋洋的对联和门神之后,我和表姐就被外公叫进了正屋里,只见外公在供桌前摆了一个小铁炉,供桌上摆了一些贡品,墙上挂了一幅福禄寿的挂图,接着外公点燃了三炷香和小铁炉,他拿起一沓黄原纸,一边放进炉里,嘴里一边念念有词,是在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康幸福。我和表姐在一旁帮忙递纸,烧完黄元纸之后我们开始烧冥币。外公先为太太奶奶烧,只见外公烧的全是一些面值较小的和一些零钱。我觉得很奇怪,就问道:“外公,你怎么这么抠门啊?大过年的只给太太奶奶这么一点钱啊?”外公说,是因为太太奶奶不识字,不会算数,为了方便她用钱就把零钱捎给了太太奶奶。外公对每一个祖
辈都很了解,也很细心,这让我想到了:“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送完钱粮后,我们按照辈分一一磕头,请求祖先保佑我们平平安安。
祭祖过后,只见爸爸拎着一大卷鞭炮放在了大门口,邻居们也都拎着鞭炮出来了,这时大家一起点燃了鞭炮,比谁放得最响亮。大家笑着叫着,沉浸在喜悦之中,响声络绎不绝,火是红的,鞭炮是红的,在嘭嘭声中,只见飞扬的纸屑也是红的,纸屑落在地上,院子里红红火火,喜庆的不得了,整个小镇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中,我们团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饭。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举杯同庆,外公看着我们大大小小的,高兴的说:“内睦者,家道昌!”。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2021新年里,这个年夜饭我吃的特别的有味儿,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都在,真好!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十一:
在我的家乡——廉江市河唇镇田心村有一个特色的风俗,那就是丁酒会。
对村里人来说,每年的正月初九可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在那天要举办丁酒会,家家户户高朋满座,热闹非凡。据说,古时一位先人年过四十,还没有一个儿子,便到兴隆境主面前祈愿求子,并许下诺言:若次年得子,便献上三斤豆子、一只鸡、两斤猪肉和白酒,供全村人食用。这位先人在跪拜的时候,刚巧被他父亲看见了,就用鞋底打了一下他的屁股。没想到第二年,果然喜得一子。他欣喜若狂,兑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其他村人也纷纷仿效,兴隆境主皆有求必应。于是每年村中都举办丁酒会,寄意后代多子多孙,兴旺发达,这种习俗传承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年初九那天,田心村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上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大路两旁会插满了彩旗,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傍晚,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欢声笑语。兴隆境主庙前面的广场上摆了许多桌子,村民准备了鸡肉、猪肉、豆子、米饭、酒之类的食物,供全村人享用。
在霓虹灯的照耀之下,广场上火红一片。这时欢快的音乐声响起来了,人们陆陆续续地进入广场中间开始载歌载舞,庆祝去年家里添丁发财喜乐融融。音乐声停了之后,最高潮的时刻到了——"打屁股"活动开始了。还没有小孩或已经生了女孩又想生男孩的已婚男人跪着,两手撑在地上屁股翘上,等待兴隆境主打屁股。代替兴隆境主打屁股的是村里添男丁的人家,他们拿着被贴上“添丁”“发财”字样的乒乓球拍,站在跪着男子的左右开始打屁股。打一下,跪着的男人就喊“添丁!”再打一下,他就喊“发财!”连续打几下,随着“啪啪”打屁股的声音响起,大家哄堂大笑。接受打屁股的男人不止是本村人,外乡人也可以来这里被打屁股——寓意会在新的一年得到神灵的祝福:添丁发财。由于很多被打屁股的都如愿,所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气氛一年比一年好。
活动结束后,人们继续享受着热闹的气氛,有些人喝酒聊天,有些人依然回到场中央跳起了舞蹈,有的人兴奋之下还拿起话筒唱起了歌,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砰!砰……”一朵朵烟花在高空中绽放,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就是我们田心村的丁酒会,朋友们,年初九到我们家乡来做客吧,你们也会称心如意的!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十二:
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而每个地方的风俗却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现在我就来说说我家乡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描写春节(过年)的一首古诗,在我家乡过年的的气氛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特别到了大年二十九,老人小孩各忙各的。老人忙着准备零食饭菜,孩子们忙着贴门对放炮竹。这一天早上奶奶早早把我叫起来:静仪起来做丸子了。这次我没有赖床,快速的洗漱完毕。奶奶说:做丸子有很多讲究,要先把糯米饭煮熟之后放调料,盐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用手去将蛋黄搅匀团出来的丸子一定会圆,因为这代表着团团圆圆。作为一个新手,我还不太能完全掌握这门手艺。奶奶就反复教我。做好的丸子一定要在外皮裹上一层蛋液。这样炸出来丸子既不粘锅外皮也酥脆可口。第一次觉得做丸子还有这么多讲究,当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年三十一大早,就听到我爸爸的一嗓门:静仪起来贴对联啦。这也是每年春节我都逃不过的小任务,我要给爸爸打下手贴对联。然后一起去祭祖,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现在农村也不给放炮竹了,现在的祭祖都是文明祭祖。所有准备完毕就等着年夜饭的开始了,我们一般在中午吃年夜饭。这个年夜饭也有很多讲究,吃饭时要将大门关上,而且不能一开始就吃主食。因为这代表着年夜饭吃完了,所以你只好先吃菜之后吃饭。将要结束年夜饭时,最重要的一刻就是发红包,也称压岁钱,也是长辈希望孩子在未来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这时我的心情肯定是无比雀跃的,计划着每比的花销,好梦还没做完,就听到奶奶说,静仪,可爱你俩的压岁钱先给妈妈保存吧,等到回合肥妈妈再给你们。我心里想着:到妈妈口袋里还能再出来吗?但是心里一百个不情愿还是要乖乖上交。
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早上早早起床,穿新衣,喝糖水吃元宵,重要的是这是在开门之前哦,开门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只有家里的一家之主才有这个资格。开门放爆竹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接下来就是走亲访友,俗称拜年。
这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是不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没关系,我也不知道你家乡的风俗。那就请你讲讲你家乡的风俗吧。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十三:
朴丽颖
走在小道上,树上的灯笼照得小道红艳艳的,映着门上红红的对联,瞬间,我的思绪刹那间翻越千山万水,飘向海兰江畔的边城——延吉,那是我的老家我的根。
在延吉,每个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朝鲜族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在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中,看着海兰河上的彩虹桥上灯光闪烁,听着远处的鞭炮声,一起走向新的一年。
早上,我被楼下的拜年声吵醒,新年早上祭祀祖先,这是爸爸妈妈的任务。我们全家老少都穿韩服在亲戚间按着辈份,一家家地去拜年,每年的正月初一,我都可以收获很多厚厚的红包,这可是我一个头一个头磕出来的呢!上床前,把红包数清楚,藏在我的秘密宝盒,计划购买心仪已久的运动鞋、零食。每一次这样的夜晚我都能梦中笑醒。
我最喜欢的环节就是吃中午饭!全家聚在一起,欢度过节。饭菜中有大米年糕、年糕汤等,最特别的是狗肉,姥姥总念叨:“狗肉滚一滚,神仙站不稳。”我最喜欢吃的是“德固”,也是大米年糕做成的年糕汤。“姥姥!我想多喝几碗年糕汤!记得多给我放点年糕。“每次我都不厌其烦地叮嘱姥姥,生怕旁边的表弟听见。姥姥先是把年糕切成柳叶状,放入鸡,野鸡、牛肉等,用肉熬煮的汤,吃时放些麻油、紫菜。“德固”一上桌,我和表弟会迫不及待的尝一口,烫的我们此牙刚嘴,但我们记吃不记打,下次又如此。而且我们那儿问吃几碗“德固“,就是问我们几岁,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饭桌上的岁酒也很特别,平时并不喝,过年时拿出来喝被认为避邪,使长辈长寿,我猜和王安石的“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屠苏异曲同工。
美美一餐后,我们一起坐在地毯上,大人们玩掷投游戏,跳跳板等,我和表弟则是出去玩冰车,打雪仗。院子里已经扫过的雪堆在一起,比我还高,随手一团就是一个雪球,我和表弟你来我住,不亦乐乎!可是一个不注意,表弟跌倒在雪地里,刹那间不见人影,好不容易爬出来,一身雪,让我笑得前仰后合,肚子生疼。
一幅对联,满是亲切的祝福,几对窗花,彰显浓郁的年味。而我家乡的习俗处处显示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一身服装,几餐饮食,果真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啊!以上种种都是需要我们传承的,一代又一代让家乡习俗魅力永久流传。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十四:
沈优
“离家三里远,别是异乡风。”玩的祖国没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故乡的清明节虽然沉浸在敬佩与思念之中,但还有些繁忙。
清明节的早晨,回想起来是阴天,人阴沉沉,天阴森森。家门口的老桂树的一片树叶上,一滴露珠悄悄地滚落到小水洼里,油菜花随着风左右摇动着。奶奶早已起来将祭祖宗的菜肴端在一张单独的餐桌上,摆上两大碗米饭和两双筷子。在桌子正前方放一沓黄纸,是用来磕头的。到了十点左右,我们家就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在黄纸上磕头。我们磕头时会说一些希望老祖宗祝福自己的话。
我们吃完午饭后,爸爸妈妈就带我去革命烈士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关于革命烈士的故263事,听完后会默哀一分钟。结束后,天气略微好了些。我们去了一座小山上拔野蒜,野蒜很好找,基本在半山腰那块,一小片一小片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拔野蒜时,要把白白圆圆的根部一起拔起来,断了也没关系。我外婆做的野蒜饼不油不腻。充满野蒜味,对我来说,是家乡的味道。
到了晚上,就有些热闹了。庙会上,灯笼挂在摊子上,串在线上;玩意儿摆在摊子里,放在小桌上;人走在庙会里,走在街道上。街上人来人往,不像以前车水马龙。孩子们在街上左右奔跑玩耍,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挑选自己心仪的物品,老人们没什么兴趣,只是来凑凑热闹,聊聊天的。
清明节过后,人们渐渐从思念中出来,回到了原来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十五:
你知道“兴东福地”是哪儿吗?没错,就是我的老家安丰(安丰镇属于兴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也不一样。我的家乡就有个很特别的风俗:十六夜。
为什么说十六夜特别呢?大家都知道,中国在正月十五会过元宵节,而在安丰,大家却在正月十六闹元宵。大概是应了那句老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吧!其实十六夜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宰相李春芳回家乡过十五元宵节,然而在路上耽误了,十六才到兴化,宰相回乡,乡亲们又聚集一起点灯笼,热热闹闹的“十六夜”就一直传下来了。
十是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由于之前损失较大,迁怒兴化,就想点兴化人解解气,于是定在正月十五这天到处杀人。谁家门上有灯就说明谁家过得好,就得杀。刘伯温知道了,就想救下兴化老百姓。于是告诉他们正月十五不要过元宵,也不要要点灯玩灯,否则会有灾祸。到了正月十五,朱元璋派的人到兴化了,看见整个兴化基本没有人点灯,几个不相信刘伯温的人点了灯,被杀了。从此以后,兴化不再过元宵,只过十六夜了。
安丰的十六夜,只是闹元宵吗?不更重要的是跨火把!“十六夜,跨火把,跨了火把霉气叉。”每到正月十六的晚上,大街上四面八方都涌来了人。街道旁的小贩卖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兔子的,有飞机的,有娃娃的……人们提着花灯,牵着小孩,聚在街道上。不一会路上变得水泄不通。人群中间,有一块空开的场地。上面燃着火堆,火焰“噼哩啪啦”地笑着,和人们一起欢呼十六夜。
接着十六夜的高潮开始了!人们在火堆几米远的地方助跑,然后飞快地越过火堆,身体从几米高的火焰中穿过去。看得人心惊胆战,但又跃跃欲试。听我妈妈说,她小时候过十六夜,都会穿旧的衣服,因为担心穿新衣服会有火星跳到衣服上烧坏了。妈妈还说,跨火堆要跨三次,第一次是跨掉旧年的烦恼;第二次跨入来年的美好,第三次跨入幸福的大门。
“十六夜,剥糍粑,吃了糍粑划连叉”(划连叉又指侧手翻,安丰的方言。)奶奶在十六夜里,还会烙糍粑。用水和米粉调成厚粥状,倒入抹过油的锅中煎烙成两面金黄的糍粑。希望当年能买田置地。
安丰的十六夜还有“炸老鼠眼”、“送鞋子”“偷船桩”等习俗,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安丰镇玩一玩!
家乡的风俗江苏作文 篇十六:
一群身穿白衣黑夹,下着灯笼裤,脚蹬扁扁麻鞋的茂腾腾的后生。
在他们的身后是熊熊燃烧的篝火和广袤的田野。他们一个个表情刚毅得就像那一团团烈火。
咝溜溜的北风掀起了旋鼓上的松软的羊毛,也拂动着他们的头发。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他们手里的旋鼓似扇非扇,如芭蕉叶面,缀着九枚似古币一般的铁环,俗称“九连环”,铁环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燥热的骄阳下,起伏连绵亘古旷远的高山间,是谁在吆喝着只有自己才能听懂的号子?接着就是一阵阵震聋发聩的旋鼓声,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流水一样,是汩动的音符,刚里带柔;繁花一样,是变幻的节奏,轻重和谐;烈酒一样,余味悠长,是久久不散的铿锵;猛兽一样,闪展腾挪,是强健有力的步伐。广阔的关中平原上,爆出一场多么雄伟,多么奔放,多么热情的舞蹈哇——武山旋鼓。
听着隆隆的鼓声,不由使人想到上古时期的先民来:悠悠的白云,茂密的树林,光着膀子的男人以及这让人怎么都忘不了的旋鼓声。
这是一种狂野、粗犷,却也不乏家乡韵味的声音,这是一种融汇了秦腔、山调的苍茫古老和美丽神奇的天籁之音!
好一个武山旋鼓!
一群壮汉小伙酣畅淋漓,几支鼓队造型别致,形成独特的一条长蛇、二龙戏珠、三英战吕、四马投唐、五虎群羊、六驾迷魂、七进七出、八龙扭丝、九宫八卦、十面埋伏等十个大阵,在阵中又融入狮子滚绣球、太子游四门、白马分鬃、烟雾绕顶、凤凰三点头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移动的舞步。变幻多端的手脚技巧进退有变,缓急相间,群而不乱,展现出合而不板的独特内涵。舞出了武山人民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旋鼓咚咚,舞出了华夏文明的悠久和渊远,这样的舞姿,恍若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令在场的观者叹为观止。
好一个关中平原,好一个武山旋鼓!
生活与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这秦腔、山调、旋鼓、舞步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时,世界异常的静,让人惘然、陌生、凝静、沉思。
恍若来到了几千年前祖先繁衍生息的另一个世界。
耳畔似乎响起了一声犬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