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记作文(精选17篇)

端午小记作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04-24 11:15

  端午小记作文 篇一: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粽子了。北京应该也会挂艾草吧,北京的孩子们的手腕上也应该会戴起五彩绳吧,我默默的想。打开抽屉,小心翼翼的从一个小盒子里拿出一根已经断开的五彩绳,五色的丝线里缠绕着我的记忆。

  看着手里的那根五彩绳,我的思绪顺着它飘向远方。四岁那年的端午节,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粽叶和艾草,我看到挂在一起的五彩绳,那一丝一缕似乎要向远方探寻,我求妈妈给我买一个。当妈妈将五彩绳系在我的手腕时上,我在不经意间仿佛与它有了什么羁绊。从那时起那根五彩绳就再也没摘下来过了。老家的端午节五彩绳、包粽子、挂艾草是必不可少的。临近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口的总要挂几束艾草。艾草的味道很特别,我不太喜欢这个有点冲的味道,在挂艾草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屏住呼吸进出门口。但是妈妈说挂艾草是端午的习俗之一,艾草还可以驱蚊虫。

  七岁那年,我们家来北京“北漂”了。来到北京后父母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连端午节好像也没像以前那样隆重的准备了。五彩绳、包粽子、挂艾草就成为了我的回忆。坐在新家的椅子上,我看着手腕上的五彩绳,它已经从原来的宽松变得有些勒手了。或许是因为我来到北京了,我拿起剪刀刚要一剪子把它剪断,但当我手中的剪刀尖触到五彩绳时,我停下了手看着它,最终还是拿剪刀剪断了它。看着手里断开的五彩绳我的心里涌上一股酸涩,眼眶被泪水打湿,这割断的也是我的一半的童年吧。我找到一个首饰盒,小心翼翼的把五彩绳放进去,搁在抽屉深处。那断开的五彩绳也尘封在我心的深处。

  思绪回到眼前,我剥开面前的粽子,翠绿的粽叶下是油灿灿的粽子,咬一口浸透肉汁的糯米粒的味道在口腔里弥散。可是吃下去却似乎又少些什么味道,看着手中那根断开的五彩绳,我说:“这个粽子不太好吃,要不明天我们自己来做的?”妈妈听到放下筷子,说:“确实,我们已经很久没自己做过粽子了。”妈妈似乎也忆起了往事似的。

  第二天我们像以前一样自己做了粽子,粒粒晶莹的糯米从手中落到卷曲的粽叶里,我的心中的空缺好似填满了,我的找到了我心灵的寄托。爸爸是南方人喜欢吃肉粽子,妈妈是北方人喜欢甜粽子。口味不一样也没关系,只要把粽子放在煮锅里煮熟,扒开的粽叶下甜的咸的都是舌尖的美味,都是满满的幸福。→www.guaiweng.com←

  当我们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来到北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在不经意间会带着怀念和不舍想起自己来的地方和来时的路,但更多的事望向前方的路时或许有忐忑有迷茫。幸好在这繁华的都市里,我顺着那个小小的五彩绳寻到了心灵的寄托,有努力追逐的梦想就会心有所向;甜甜咸咸的粽子慰藉了漂泊在外的心,有昂扬的斗志就不会辜负青春。追梦路上,每段经历都是财富。不管我们来自天南海北,在这个节日里肯用心就都能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五彩绳,肯动手就能吃到自己喜欢的糯米粽。

  文/杨乐一

  端午小记作文 篇二:

  小时候,每逢过节,大家都会互道一声:“节日快乐!”但在端午节,大家却会说:“端午节安康!”如果有人说:“端午节快乐!”那便会换来别人诧异的目光。有的小朋友,甚至会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他已经去世了,不应该说‘端午节快乐’吧!”

  小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显得不合群,我学着别人的模样说一句:“端午节安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有些疑惑,过端午时真的不可以说“端午节快乐”真的不可以吗?

  通过查询资料,我明白了端午节的定义。“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最盛,最利于祈福辟邪。

  古人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那么现代天文学是否验证了端午这天是“正中之正”呢?果然,这天应当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也就是“夏至”的这一天。

  在端午节这天,将五彩绳绑在手腕上,用艾草煮水洗澡,制作艾草香囊都是从古至今的习俗。但这些是否真的能祈福辟邪呢?我想,这不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吧!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赋予了它们生命,使它们成为了那幸福生活的寄托。

  为了求得好运,带走坏运,在这一天,在街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手腕间系着美丽的五彩绳。在家里,妈妈同样喜欢在这一天,带着一家人编织五彩绳。不太宽敞的屋子里,大家有说有笑的编着各色的彩绳。大家互相讨论着色彩搭配、彩绳编法,唠着家常与趣事,一切显得那么温馨而又和谐。我满心欢喜的制作着,那小小的丝线,似乎对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我专心致志地想把它们分开,但往往事与愿违,使我恼羞成怒。其他人看见我这样,总是哈哈大笑,而我也会跟着傻笑起来。

  对于我来说,端午节这天是快乐的,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这一天编五彩绳依旧是雷打不动的“保留项目”,细细的丝线早已难不住我,最终的成品系于腕间,来“加持”着自己的好运与福气。

  传说在这一天,屈原投江而死,人们在这天怀念他,此时道一声“端午节快乐”的确颇似不妥。而他所期待的,不过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当今海宴河清,民舒物泰,当对得起他当初对于国家,人民处境的忧思难忘,声声泣血。也赋予了端午节不同于世间任何事物的意义。

  文/张婧雯

  端午小记作文 篇三: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节日。吃着香甜可口的粽子,望着那漂亮的艾草香囊包,回忆不禁思绪万千。

  想起那年的端午节,姥姥教我包粽子。糯米、蜜枣、粽叶、花生整整齐齐摆放好,将粽叶中间向下对折成漏斗状,虽然一开始做会有缝隙,在不断练习中越来越有进步,在里面放入糯米、蜜枣、花生等内馅,将粽叶包裹上扎绳,一个色香味俱全的粽子就包好了……姥姥耐心地用慈祥的语气说道。大手握着小手,在温馨的对话中不时还会传出嬉笑声。无论我包成什么奇形怪状,姥姥都说:“很好,要是下次再包紧一点就更好了,无论做什么,包粽子是这样,别的事情也是同样,只要用心,一次会比一次更好……”时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只剩下祖孙之间的谈笑与不言而喻的爱……姥姥还给我亲手缝了艾草香囊,朴素的刺绣花纹伴着艾草清新苦涩的香味,多了与往日不同的味道。

  我与姥姥携手来到楼下的公园,夏日荷花早已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色彩,湖面波光粼粼,不禁想起了爱国英雄屈原投江的故事。姥姥为我讲述着几千年前的历史:屈原在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跨越几千年历史,依旧还能感受到屈原当时的意志与风骨。“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念着唐朝诗人文秀的诗词,不禁感慨,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深深的感染了我,而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后报效祖国。

  而如今,因为疫情,已经两年没有吃到姥姥包的粽子了,但那独有的淡淡的粽香始终萦绕在我的鼻尖,姥姥温柔慈祥的话语也始终在我耳畔,不曾忘记。艾草香囊也早已失去了清香,但是亲人之间的爱会永远连绵不断。

  文/罗鑫蕾

  端午小记作文 篇四:

  时值初夏,繁密的枝叶已被春风吹成深绿,再过不久,便是屈原为国捐躯的日子,人们为了鱼虾不撕咬他的身体,向河里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纪念屈原成为了中国的节日――端午节。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不进行向河里投粽子这种浪费的事情了,端午演变成了一家团圆,享受美味的节日。

  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团里放上一颗肥腻的肉块,我倒不怎么喜欢这种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乡的甜粽味道清香,不加修饰,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实的想法。晾干的芦苇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尔向其中塞入一颗甜枣,折叠成锥体,绑上纤细的苇杆,载入锃亮的瓷盘,锅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龙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盘,大块浓绿被这波涛淹没,于是又拿起灶台上的锅盖,轻轻扣下,叫他接受洗礼,散发香气。

  苦痛炽热的煎熬总是漫长的,待火光熄灭方才发现,苇杆不知何时变得色深柔软,棕叶绿得油亮,颇有食欲。捞入盘中,松开棕叶之上的束缚,抄起筷子,夹住一端棕叶,慢悠悠地将白玉般的糯米自棕叶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绿的粽叶下,糯米光滑的身躯更显洁白明亮。

  放在盘中托在手上,轻捷地将它们摆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摆上载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夹起粽子蘸少许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儿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劳累一挥即散,仿佛回到古时田园的小家,食物简洁却真情四溢,总觉得这就是屈原先生向往的生活。满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纵使时间老去,年代老去,我们老去,但有一样东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国传统的节日,先人的愿望,我们的和谐,将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远都不会改变。

  文/王颂扬

  端午小记作文 篇五:

  爱国的诗人屈原想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今年也不例外,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家里忙活了起来,我和爸爸负责先做好准备工作:肉放在锅中炒制,加些事先准备好的调料炒出香味,才将猪肉捞起。接着,将事先泡制好的食物调好配料后一同炒熟,剩余汤汁炒以预先洗净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汁都被上等糯米吸收进去为止,再放入刚才所炒的料一起拌匀。

  接下来,该我妈上场了,我静静地站在-旁看。只见,妈妈取了两张碧绿的箬竹叶子重叠在一块,双手抓住叶子两端,轻轻向中心一卷,熟练地卷成圆锥形,放于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刚才炒制好的馅料装进圆锥形里边,直到把圆锥形填满了。这时,只见妈妈右手拇指和食指将叶子两头捏住轻轻向前一压,再一个小的反剪,交于左手握牢不放松,空出来的右手拿一绳,一头用牙齿咬住,一头用布手拽紧,沿粽子腰间绕两圈扎紧系牢。一个绿莹莹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接着,妈妈继续不厌其烦地包着,包着这有棱有角的小东西。

  包好后,我爸把粽子放在锅中去煮,在煮的过程中,锅内不断地飘出沁人心脾的粽香,等待的每一秒仿佛都是煎熬,我迫不及待地想赶紧品尝到我们共同的劳动成果。

  吃到嘴里后,果然我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每一个粽子里都寄托着一种思念、一种祝福、一片难以割舍的情怀。

  文/王梓轩

  端午小记作文 篇六:

  六月的初夏,在小雨绵绵中迎来了端午。早上去超市买了两把艾草和一袋喜欢的肉粽,在回家的路上,艾草微苦的气息和空气中雨的气息混合成一阵沁人心脾的清新。

  在屋里挂上了艾草,热好了粽子,准备了一顿简单的端午午饭,我解开了粽子的线绳,剥开了两片叶子,一个精致小巧的粽子就现了出来,口味鲜美极了,几口便纳入腹中。我却想起了遥远的北方的那个蜜枣粽。

  房间里弥漫着竹叶的味道,光是闻着味就能让人联想到粽子。那已经是前年了,姥姥家正忙着包粽子。小手大手都捧着粽叶,全家老小都在包粽子。粽叶窝成漏斗状,生的江米留在了上面,水从下面漏了下去,那时的我,不禁赞叹发明者的智慧。洁白的江米落在墨绿色的粽叶上,像是那白雪落在竹枝上,到了封口的环节,先放两颗大红枣,再要把上面的粽叶叠在一起,那时,姥姥见我不会,放下自己粽子,用她那双沾着几粒米的粗糙糙大手抓着我的手操作,嘴里还说着些顺口溜,粽子真的神奇的包好了。姥姥看着我们“合作完成”的粽子,咧着嘴笑了,我取了一根专门缠粽子的马莲,一圈一圈的缠上,最后竟然一点也不差的能系上一个结。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神奇的巧合。每一根马莲都能和粽子匹配,每一粒米都落在粽叶之上,老祖宗的智慧确实不得了。我才发现,包出的每个粽子都比买的大,这就是北方人的粗狂大方吧。现在,包粽子的手法也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上,我心里喜悦又骄傲。

  粽子下锅煮熟,一打开锅盖,带着香气的白烟扑面而来。姥姥夹出最大的两个,用那操劳双操劳一生的手剥开粽叶,夹了一块白米和半个枣子,递到我嘴里,一向不喜欢吃甜粽的我却品出了甜丝丝的滋味,浓浓的爱,我才明白,北方粗矿的粽子里,满是细腻的爱。雪落在竹叶上,姥姥也许就是竹子这样的君子,一生高洁无私,把爱留给了子孙……

  下午想起来,兴致勃勃的出门买了包甜粽,回家路上,雨声淅淅沥沥,心里暖暖的。

  文/龙沫含

  端午小记作文 篇七:

  空气里洋洋洒洒着一些粽叶的清香,好像空气也变成了淡绿色。风不停地刮,捎来了远方的风铃声,捎来了糯米的芬芳,捎来了端午的清香。左手把持着一只粽子,右手捣鼓起一条长长的五彩绳,不知不觉间,思绪回到了家乡。

  粽子,五花八门,各种各样,蛋黄的,蜜枣的,火腿的,却都吸引不了当时的我。南方的梅雨季湿嗒嗒的,浇灌着初夏的花朵,弥漫着粽子的清香。外婆一大早就忙活起来,一叠叠的粽叶摞起来,像一个绿色的宝塔,多得让人数不清;一大盆糯米在漏盆里静静地躺着,沥干水分,时不时被拍打粽叶的动静弄得颤颤巍巍,就像一滩没有边界的白色大湖,是多么平静;一边的小碗里,用清水泡着红豆,不加糖不加盐,只是平平淡淡地沉浸在清水的自然中,多么安静。桌上看似凌乱,食材们却又只是静静地等待,只有几滴水,蘸着粽叶的清香,悄悄地滴在地上。我好奇地凑在外婆身边观望,手里还摸着墨绿的,深邃的粽叶,它的脉络里,好像流淌着几千年以来不变的民俗气息。白色大湖里的湖水被外婆捧起,仔细地注视着粒粒洁白的玉石,然后缓缓地将它们倒在粽叶裹成的三角形小包袱里,哦,众多小小的习俗走近了历史长河,多么洁白无瑕,多么让人着迷!把七八颗小小的,玛瑙似的红豆塞在边上,绿色的丝绸将这个白球裹好,用丝线交错缠绕在上面,密封,仿佛锁住了时光,将古往今来的一切习俗封印在其中。我瞌上双眼,手里握着一小把糯米,在睁眼时,粽子已经摆满了整个桌子,家里到处都充满了粽叶的清香,糯米的芬芳。

  外婆打开蒸锅,把所有的粽子都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生怕碰坏了每一个时光的封存。盖上锅盖,不一会,白色的烟雾升腾起来,就像一条长龙,扶摇直上。窗外的雨在窗户上滴滴哒哒的敲着,我在屋里急急忙忙的等着,那粽子的香气已悄悄地流入我的心头,勾起我肚里的馋虫。等待的时光总是漫长的,但时间浇灌的花朵永远那么美丽。我捡起地上掉下的米粒,就像在拾起粒粒碎玉,不知不觉间,我走到了灶台边,看着外婆关火,打开盖子。顿时,白雾飞到空中,绽放出白色的莲花。我欣喜的用筷子夹起一只粽子,一滴绿色的汁水滴在碗里,绽开了一阵清香。我轻轻剪断草绳,打开层层时光的包裹,啊,我的眼中升起一颗白色的珍珠,上面还镶嵌着几颗小小的红豆,表皮的颜色晕染着米粒,漾出滴滴胭脂般的色彩。我抽走粽叶的束缚,只留下经过时光淘洗后所留下的珍宝——那是心中不改的民风!我用稚嫩的手向上边撒了些许如霜似雪般的白糖,尝一口,嘴里有说不出的清香,黏黏的,甜甜的感觉让人充满幸福之感,这就是时光的赠礼吧,也许更像它浇灌出的花。

  又是一年端午,粽叶的香不改,可珍珠般的雪球似的粽子又去哪了?它难道没有被时光留下吗?我心里却呐喊着没有,因为,那如霜似雪的花朵,正在我的心头绽放,永不枯萎……

  文/谢昊廷

  端午小记作文 篇八:

  端午节,正值夏日,但今早却是凉爽的,清晨醒来,天色朦胧,好像有点儿亮了,又好像是暗的,外面起了雾,云朵微微遮住了太阳。

  走出家门,随同奶奶去采蒿,路上稍有冷清。夏日蚊虫多,而艾蒿是驱虫的,圆叶,红根。走进山谷里,声音回荡着,雾散了些,我们仔细寻找艾蒿的踪迹,我闻了闻,味道有些似粽叶,但又比粽味浓得多,采着采着,太阳终于出了头,也该回去吃粽子了。

  家里一片欢声笑语,热闹起来了,桌子上飘着粽子的清香,剥去叶了,里面的香气散了出来。里面的甜咸,似于人生的起伏,也如粽子起源的人物——屈原。

  屈原的一生,大起大状,他有才华,成为国家的忠臣,一直爱国,忠于国家。然而他最终迎来的确实国家的灭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一生,不知是短是长,早年就为楚怀王信任,一直到六十几岁。仅仅六十几岁就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尤未悔。”

  他那一跳,没有任何犹豫,他失去了国家,同样,国家也失去了一位忠臣。

  回到现在,有说有笑的大人小孩拿着鸡蛋尖的一头,玩着“顶鸡蛋”的游戏。扒开粽叶,有的是豆沙小枣的甜香,有的是蛋黄鲜肉的咸香,以及那位老忠臣——屈原的爱乡、思乡,他的躯体在江中依然完好,是因为哪些百姓们的爱戴,因为,爱国的信念永远都不会腐朽。因为有过去,如今的幸福才更值得珍惜。现在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也是他的遗愿吧。端午节后接的“安康”而不是“快乐”就解释得通了。

  雾,悄悄散了;天,渐渐晴了,艾蒿的香气熏满了整个屋子,屈原期待的,是美好的明天,我们期待的,也是如此吧。

  文/齐思然

  端午小记作文 篇九:

  粽,亦称粽子,自古以来的祭祀用品。

  当然,当今的人们对于食物的风味远大于对食物的风俗的要求,从风味来分,粽主要分为甜粽与咸粽

  甜粽起源于上古时代,就各类史书上记载,明显甜粽的祭祀仪式性要大于实用性,到了宋明清则成了贵族们的甜点。咸粽,与其不大相同,在竹屿山房杂部中写道:“粽子猪肉料。”咸粽子问世于明朝中叶,最初是市井小吃,在清朝时,它成为了平民们的主食。

  又至端午佳节,宫家夫妇又开始了忙碌,夫妇二人做粽的风味大不相同,宫师傅做咸粽,柳师傅做甜粽。源于南北两方的文化差异,夫妇常因粽的口味儿吵闹,当然最后总会重归于好。

  甜粽的制作开始了,柳师傅的手艺确实令人瞠目结舌,糯米是来自湖北的朱湖糯米,这种糯米的表面十分油亮,形似珍珠,被一干人称为国家地理标志,粽叶是在老家的土地上种出来的,用到的蜜果是自己制作而成,北京温暖的天气极易让蜜果变质,对于包蜜果更是考验人的技术,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方式,忙碌了两个小时的柳师傅将包好的甜粽放入玲珑的蒸锅中,恰到好处的火候是最后一个步骤,柳师傅静候着大功告成的到来。

  位于首都北京,人们不再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宫师傅一大早便开始准备食材,不同于一般的肉粽,宫师傅选择了鱼肉制作肉粽,他说,虽然做法并不正宗,却是自己的最爱,小时候父母经常做鱼肉粽子给自己吃,每当吃到这口时,总会感受到儿时的温暖。

  宫师傅将从超市买来的鳕鱼用刀剁成泥,再取一块儿烟熏的金枪鱼放置于粽叶上,依次加入糯米和鳕鱼泥。不同于柳师傅,宫师傅选择了更巨大更粗犷的铁锅,一次将包好的20只粽子放入其中转为大火,仿佛经历了大火的炙烧的粽才更有风味。

  暴雨来临了,宫师傅在餐桌上摆上了自己和柳师傅忙碌一天的成果,并将一位老人扶到了餐桌前,眼前的这位老人也姓宇文,两位师傅的手艺都是她教出来的,两位师傅将自己的粽子送到她眼前,老人品尝过后没有过多的评价,只说了一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时间流转,生命红火,五千年的岁月创造了中华之美,大同之美。如同甜粽与咸粽一般,它们各有各的美味,但殊途同归,都会最终归为中华的大同,成为这种文化的一份子。并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新的美丽。

  文/宫梓恩

  端午小记作文 篇十:

  每年端午节前,是妈妈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妈妈要给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送上亲手包的各种粽子,豆沙蜜枣粽,咸蛋黄肉粽,板栗火腿粽,无论从选材还是卖相、口感,真的没得挑,甩出外面卖的好几条街!所以每年我也很忙碌,忙着给各家各户挨个送粽子和送上吉祥话“端午安康!”

  今年妈妈有点忙,要参加建党100周年的大型活动,不能像往常一样有大把的时间包各种口味的粽子。但妈妈还是泡好了糯米,煮好了红豆,粽叶和马莲带,唤来了好多大朋友小朋友,抽出半天时间教大家包红豆蜜枣粽。我也由“跑腿送粽子的”升级为“亲手包粽子的”。

  首先,妈妈告诉大家糯米要用圆粒的,圆粒糯米糯性高口感好,并且要放在冰箱里泡一个晚上;粽叶要洗干净煮十几分钟晾凉再冲洗几遍泡在清水里;红豆提前泡一晚上然后根据个人偏好撒上白糖炒成红纳豆,丝丝缕缕甜甜的那种。

  然后,妈妈教大家分清粽叶的光面和涩面,当然是光面朝里卷糯米,涩面朝外缠绳子。妈妈包的是自创改良版的四角粽,一是这样的四角粽煮时不容易漏米;二是这样的四角粽模样好看,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和妈妈的性格一样,温顺而不失自己的小棱角;三是貌似个头不大,但其实“内容丰富”,也和妈妈这个人很相似,虽说个子不高但肚里乾坤,存货不少。

  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新手各种花式“丑粽”的亮相,不是粽子样子千奇百怪,就是粽子缠得啰嗦又不紧致。妈妈已经放慢了速度非常耐心地教大家了,可我们还是反反复复包了散,散了包,不是包的时候漏米就是缠的时候粽叶散,我们包一个折腾了半天,糯米撒的到处都是,还不算脸上胳膊上粘了好多米,大家叽叽喳喳地不停喊“妈妈,是这样包吗?”“阿姨,这样对吗?我怎么不是四角的?”“刘老师,你再慢点,没看清最后怎么折的!”……妈妈边演示边指导,手里还不忘包粽子,回头一看妈妈包的粽子码的漂漂亮亮的,一层层的躺在盆里,看着都赏心悦目。

  最后就是煮粽子!是柴火大铁锅煮粽子,柴火烧旺,开水翻滚,一阵阵的粽叶飘香。大家都守着灶台旁,谁也不舍得离开,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会儿弯腰掀开锅盖看看,一看又低头翘臀看看,担心柴火烧没,不停地往灶膛里加柴火。看着锅沿边冒出的蒸汽,慢慢地才体会到人们所说的“烟火人间”,那是每个毛孔都充满着雀跃,是心底里涌动着希望,是脉搏里跳动着欣欣然……

  就这样,在升腾的烟火人间,在嘻嘻哈哈吵吵闹闹中等来了期待的红豆蜜枣粽,当拆开绳子边吹着凉气边迫不及待咬下那口满含红豆和蜜枣的糯米粽时,才晓得一切的付出和等待都是值得的!这种体会是无法让人忘怀的美妙!

  文/李思洁

  端午小记作文 篇十一:

  细雨连绵,给这座城市蒙上一层神秘与浪漫。氤氲雾气中,“端午”二字浮现在我脑海中。看着眼前翠绿的粽子,一股淡绿色的清香和着香包暗绿色的艾草味道钻进我的身体。

  香包

  母亲早早起来,翻倒出几张布料,几根丝线,几样装饰品。把布料裁剪出合适的大小,拿起一根银针,在我好奇的注视下缓缓地缝了起来。针线如一条灵动而调皮的鱼儿,上下跳跃着,在纸上钻来钻去。倒入备好的香料与艾草,再用线扎紧,装上珠子与流苏,一个外形似粽子,颜色暗绿的香包赫然出现在我眼前。不大的身子中充满了各种香料,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轻嗅着香包暗绿又稍带着一点中药味的香气,脑海中出现了《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眼前也出现了一个编织起秋兰佩戴在身的文人形象。

  粽子

  父亲和母亲在厨房里劳碌着,拿出提前泡好的芦苇叶,把叶子折成漏斗状,放上红枣和糯米,用绳子一捆,一个三角形状的粽子就出来了。在一旁观看的我突然来了兴趣,要来叶子,有模有样地跟着父亲包着。放上糯米,用绳子一捆,虽然包好了,但是一碰,散了。父亲告诉我:包粽子,要用红枣把角堵上,堵严实才不会散开。是啊,糯米细小琐碎,就像生活里平凡的小事;红枣大而少,就像生活里少见的大事。先考虑大事,才能装下小事;可要是只有大事的勾勒,缺少小事的点缀,那生活也只剩平淡了。只有大事小事相辅相成,纵横交错,人生的画卷才能显得壮丽而又不失平凡之美。

  北方人喜欢甜粽,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人喜欢咸粽,有包肉的广州咸肉粽。父亲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可是我不单单喜欢甜蜜的北方粽子,还喜爱着咸香的南方粽子。南北差异所造成的粽子口味差异并没有错,它们只不过是个人习惯与喜好的延伸罢了。

  粽子入水,激起一圈涟漪,荡漾水波,承载着不只是包粽子的耐心,更承载着民族文化与美好祝愿。雾气氤氲,夹杂着蒸腾的水汽和粽子飘来的香气,沁人心脾。看着不大的粽子,思绪飘到了远方,想起来小学时候端午节不管多忙都要坐着高铁看一看亲人,品一品姥姥或奶奶或姑姑制作的粽子,童真烂漫,总是贪婪又快乐的欣赏这一美味。而现在,我已好久未与他们相见,这粽子也成了一种思乡的寄托吧。“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小小的粽子里却包含了人生哲理,可能这也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之一吧。

  屈原

  吃着粽子,闻着香包,清香、甜香、糯香、艾草苦香缭绕,充沛于鼻腔,在我的心底泛起阵阵涟漪,想到了千年前的屈原——端午节的缘起者。屈原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志士,也算是比较悲凄的人物。他有着陈子昂的政治才能,却未得君王重用;他有着苏轼的豪情壮志,却惨遭“一贬再贬”;他有着岳飞的满腔热血,却惨遭小人谗言。说来也可笑,直言敢谏的正直清官要是遇上了明君贤君,那他们的才能必将得以施展,可明君有多少,“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有多少,为了自己受到重用而颠倒是非栽赃陷害的“小人”又有多少呢?

  连绵的细雨已停止,天空仿佛染血一般露出红霞,霸道狰狞中又透露着一种豪情壮志。

  文/高福彬

  端午小记作文 篇十二:

  端午其实不能说安康。屈原老人家在汨罗江投江,为的是他的国家,楚国首都就是安康,这不是在纪念他的节日给老人家添堵吗?

  粽子

  彩线一圈圈缠在粽叶外面,随着粽子的形状而灵活地弯曲、缠绕,打成一个小小的结,每次解开它,我都会小心的拉住丝线,不去剪断它的羁绊。

  清香碧绿的粽叶沾染了一丝米香,纹理清晰笔直,像一个温暖的襁褓,将那白胖娃娃包在其中。我最爱吃的是蜜枣馅的粽子,糯米像雪一样洁白,蜜枣又像火焰一样鲜红,这等食物却是一开始用来喂给鱼虾的。

  风俗

  端午在我们家,基本上“濒临灭绝”,从三年级开始,端午节就变成了无数个周末要写作业的那一天。已经不记得端午节是怎么庆祝的我,突发奇想地问了句:“有端午晚会吗?”

  可脑中又响起了:“应该没有,有的话,又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这端午节跟我当然有关系了,我是中国人耶!

  不过,端午节的风俗去哪儿了?要说食物,倒是还有,可这冷清得一点也不像过节啊……

  正当我思绪万千时,已不知不觉折好了一个小纸船,我将台灯扭平,把小船放在发光的灯上。一瞬,灯光柔和下来,映得小船也泛着光,每秒三十万千米,足够将这一方小天地照亮了。

  这样就算放了河灯,祭了屈原的在天之灵了。

  大概以后年年都会叠一艘小船吧。

  每秒三十万千米

  现在的端午是什么?是人们买买买、网店赚赚赚的大好时机;是新的朋友圈素材;是三天的大肆狂欢。但还有人记得端午的本来样貌吗?《女生日记》里,十六年前的端午节是家家挂艾叶,粽子在锅里飘香的样子啊。

  每秒三十万千米固然快,但从四周散出会一直衰减,就像端午的真实模样,发出的亮光被手机的闪动给淹没得不见踪影。

  但光源未曾熄灭。

  我相信总会有几个人坚守本真,总会有什么被传承下去。

  文/孙逸真

  端午小记作文 篇十三:

  端午节,是快乐的节日之一,最重要的便是安康和团圆。

  早上起来收拾好,爸爸妈妈就端上桌了一盘热腾腾香喷喷的粽子。拨开粽叶,白嫩嫩的糯米夹带着赤红色的枣,一口咬下去,糯米的软糯和枣的甜美绽开味蕾。

  看着三个人围在一桌,我开心地笑了,这也正是团圆的幸福吧。

  付出

  到了节假日,总该外出活动一下。出了家门,楼道里很多家户门口都有挂艾草的,这也是几百年来传下来的传统。

  欢欢笑笑地走了一上午,找了一件餐馆吃饭,人不多。在吃饭时忽听到几个服务员的对话:

  “你们明天好好过个端午节吧,不用来上班了。这里我和那几个忙活就行了。”

  “这不好吧,我们都走了,就留您一个……”

  “没事,端午节的好好和家里人聚聚,我也就这样了,反正这几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

  “这,真行吗?”

  “快回家吧,没事的。”

  “那您忙不过来再打电话叫我们吧。”

  “行。”

  那几个服务员走后,这个服务员还在擦着桌子,嘴角上还捎带微笑。他那苍老的脸上显出历经生活苦涩的沧桑。但为别人付出的喜悦淹没了这沧桑。服务便是如此,累并快乐着。

  如初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外婆笑着说,“你想吃什么样的粽子啊?”“肉的!”我说。“好,婆去给你买。”

  微风从窗外吹来,使这盛夏有了一丝凉意。夕阳一点一点的落下,蒸着粽子的锅被热气熏的腾腾直响。一阵门铃声后,爸爸妈妈回来了。又是这粽香,沁人心脾。

  饭后,外婆把五彩绳系在了我的手上,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丝线,穿起了一家人的心……

  时光在时间之河中奔跑着,如梭般飞快,但端午节一切又像最初那样充满纯真与甜美。

  端午节依然是端午节,我在端午节中成长,端午节在我心中绽放,也感谢在端午节仍辛勤付出的人们。在粽香中,送给人们真挚的祝福:每个人都安康,每家人都团圆。

  文/王宇辰

  端午小记作文 篇十四:

  今天是端午节,早晨被妈妈拉起来,朦朦胧胧听到妈妈在说:“今天是端午节啦,你怎么又起这么晚?都九点钟了,快点起来了!”

  一说端午节,人们马上想起来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编五彩绳和缝香包好像都被人们渐渐的忘掉了,因为手里没有艾草,所以我们就来编了一个五彩绳。

  之前一直不会编五彩绳,跟妈妈在网上查了查以后,发现有好多样子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符合我意的教程视频了。在编制的时候妈妈在我边上跟我介绍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我国的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伟大的诗人的。端午节也有许多的习俗,吃棕子、划龙舟,戴香囊,编五色绳等等这一些有趣的都是端午节的传统的习俗。吃粽子的“棕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了人丁兴旺;划龙舟象征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戴香囊是象征着万事如意、老人、孩子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我们在网上查了查五彩绳的来历。五色绳和其他的习俗可不一样,它的是用五种颜色的绳子编制而成,每一种颜色的意思也都不一样:青色代表着东方,赤色代表着南方,黄色代表着中央,白色代表着西方,黑色代表着北方……这五种颜色可不是随意编织的,要有规律的编,因为每一种颜色代表的东西都不一样,要有代表了金水火木土这几个元素,每个元素也象征东西南北中和五方的神力,古人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幸福、平安的度过这一生,希望有一些强大的势力可以不去伤害自己的孩子。我们按照视频上的方法先找绳子,然后编绳子,最后打结,一步一步的做好了。妈妈拿着我们一起编织好的五彩绳把她对我的希望祝福给我: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学业有成。我也激动的接过刚刚编制好的五彩绳,我要带着这一根五彩绳和妈妈的祝福努力的学习,为自己的将来努力。

  端午节是我国的古老的习俗,今天我们也一起吃了棕子,看了龙舟赛,编了五色绳,传承了古老的习俗,也是现代人对未来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文/钟寒阳

  端午小记作文 篇十五:

  端午节是一个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项传统节月。从最原始的拜祭龙祖,祈福降邪,再到现在的祭先祖,从未流失的是端午节那流传千年的习俗。

  提起端午节,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粽子和龙舟。再仔细想想,也只能想到五彩绳。挂香包这一习俗,好像渐渐淡出了人们心里。

  一次偶然,我得到了一些艾草,做香包这一想法便出现在了我的大脑里。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就去干!好一阵的翻箱倒柜,从一个小角落找到了一块绿色的花布。这花色、大小、形状,好像就是为香包而生的,不需要我再去截剪。在找布的时候还翻到一些木珠子和流苏,但都不是绿色的。这好办!给它们上色就行了啊!最后,向奶奶要来了一些绿色丝线。

  万事俱备,可以开工了。可开始后,我就无从下手了。线串好了,木珠和流苏也上好了颜色,但一拿起花布和针,人就开始迷茫,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就遇到了难题,不禁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

  不懂就问!互联网这么厉害,难道连个香包都做不成?我充满自信的打开了互联网,才发现,香包制做的教程是有很多,但都五花八门的。除了材料之外,形状都与传统样式相差甚远。我不信那的翻了好几页,终于找到那最合我心意的“传统香包”我眼睛一亮,很快点了进去。很幸运,这是一个很洋细的教程。我跟着教程,一针一线细细的缝着。

  端午节的早晨,一个女孩认真地缝着香包。锅中的粽子飘出粽子叶的香气,混合着糯米的甜香,氤氲在空气中。飘到女孩身旁,与艾草独特的清香触为一体,沁人心脾,混成了奇妙的端午味道。

  落下的每一针每一线,缝成的不仅仅是香包,还是习俗。把模糊的习俗擦干净,让它慢慢散发出自己千百年来传承的光芒展示在人们面前。

  把流苏缝好后,香包也算是完成了。手上充满了艾草的香气,我把香包挂了起来。香气充满了整个房间。这是什么香?是传承、传统永不能竭的香,是时间长河留下的朴实、古朴的香。

  我把它挂在高处,希望人们知道,端午除了粽子和灰舟,还有缝香包这一习俗。

  文/王雨桐

  端午小记作文 篇十六:

  端午节,窗外下起了小雨。窗前的我,在这朦胧细雨间,看着窗外的树叶,禁不住雨水的重量而飘落下来。街道模糊了,行人们打起了各种颜色的伞,路灯在雨中打出一片片的光晕。站在窗边,沏上一杯清茶,感受这绵绵细雨的美好。

  泡上糯米和粽叶,备好豆沙和红枣,静待倾听,感受时间的流逝。屋里很静,只有钟表和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爷爷,奶奶,好似都不愿打破这长久的静谧。随着一声“开动”,我与爷爷便在这原料与食材间做出一个又一个大而充实的粽子。一弯一折,一填一塞,爷爷的每个动作透着沉着,透着老练。而我在旁边照猫画虎,包出来的也是七扭八歪。爷爷看后对我说:“这馅料的次序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你先把米和豆沙放了,枣不就没法放了吗?这粽子中,枣是关键,它得封住口,不然就功亏一篑了。人生亦如此,重要的事情如枣,就先做,把一些生活琐事如米放在后面,而正是有了这些事情,才叫生活吗!”爷爷满眼含笑,看着我把粽子做完,先放枣,再铺一层米,填豆沙,然后再加一层米,如此反复,小小的粽子中竟蕴藏着人生哲理。我看向爷爷,又望向粽子,馅料填满粽子,也填进我心间,一股充实感在我心中升腾,久久萦绕。奶奶坐在沙发上,听着雨声,看着一老一少在桌前,包着粽子,谈着,笑着,说着人生的道理。

  晚些时候,雨停了,晚霞染红天空时,父母也到了家。一家人坐在桌前,吃着粽子,讲着一天的事情。拆线,剥开热气腾腾的粽子,一股竹叶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口,是甘甜的红枣和软而黏的糯米。二口,是糯米和绵软的豆沙。枣和豆沙正因糯米所以甜而不腻,而糯米正因有枣和豆沙所以香气四溢。嘴的一张一合,都感受不到牙齿的撞击,深吸一口,香气顺着口腔蔓延开来。这,也就是端午的味道。

  包粽子的一弯一折,一填一塞。也就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做事潜心专注,秉持一颗匠心,明天会更加美好。

  文/熊瑞霖

  端午小记作文 篇十七: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随着盛夏来临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人们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人尽皆知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根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一位爱国诗人。在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军都,他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里痛如刀割,于是在5月5日,他抱石毅然跳进了汨罗江。传说在屈原死后,人们悲痛不已,都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船夫们划船

  在江上寻找他的尸体,人们怕鱼虾撕咬屈原的尸体,纷纷往江中投饭团,还有老医师拿来雄黄酒倒入江中,想药晕蛟龙水兽,以此保护屈原。后来,怕蛟龙将饭团吃了,人们便用楝树叶将饭团包起来,缠绕上彩丝,也就发展为了今天的粽子。其他传说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等人,也有人说端午节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我记得小时候,五月初一那一天,妈妈会在我的手腕和脚腕带上五彩绳,在古代,它也叫“长命缕”。那时候只是用青,白,红,黑,黄等颜色的丝线制成的,没有现在这样精美,但也有深刻的寓意。它的寓意就是祈福纳吉辟邪,正是有如此意义,他才能流传至今。并且佩戴时还有特殊的注意事项。必须要在太阳升起之前带上,戴的时候也不能说话,戴上之后也不能随意丢弃或者扯断,只能在节后第一次洗澡时摘下来,丢到河中。但现在随着世界的发展,这习俗已被淡忘了,真希望,传统文化可以传承下去。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将艾草挂在门口也是一-种习俗,它同样可以驱邪,以保主人身体健康。艾草的茎部可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记忆中,奶奶还种了一片艾草,它的外表是黄褐色的,叶片上有灰白色的软毛。每次端午,这个习俗不曾改变。

  粽子可谓是端午节的重中之重了,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粽子有三角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等。各地包粽子的材料也不同,比如箬竹叶,芦苇叶,荷叶,竹筒等,每种粽叶都有自己的特性。粽子的口味也有甜有咸,我个人喜欢吃甜的,因为那种是家乡的味道,虽然差了几分儿时的味道。

  俗话就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习俗。除这些之外,还有划龙舟,喝雄黄酒,挂荷包,佩豆娘,画额,游百病,悬钟馗像。等等。

  纵使时间流去,我们老去,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不会改变。端午佳节,愿幸福常驻。

  文/王璇

Copyright © 2019 www.guaiw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乖乖作文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