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篇一:
陈浩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已故的亲人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今天是清明节,可天一点也不“明”,天空阴沉沉的,让人感到一丝丝悲伤。
中午,我们一大家族的人就上山了,来到太奶奶墓地,我静静地站在一旁,不禁思念起这位亲人,默默地悲伤。一想到曾经的点点滴滴,而我却再也见不到她了,她再也回不来了,我的泪不禁从眼眶里流出来,这泪充满了我对她的爱和怀念。
突然,几缕明媚的阳光从乌云里窜了出来,照在她的坟前和我的脸上,仿佛在安慰着我。难道,祭拜真的有灵?
中山祭祀很讲究,首先是放鞭炮,这可需要几个大人一起合作,先把一卷大概有十米长的鞭炮松开来放在地上,小孩子们都会站得远远的,掩紧耳朵,等待着点燃的那一刻……大家看着鞭炮在热烈地燃放,等浓烟散去,一片红色的“地毯”出现在眼前,在阳光底下,格外耀眼。
鞭炮放完,就开始拜祖先。大人们会在坟前放上各种各样的食品,有烧猪、水果、糕点等等。接下来晚辈们就一个个上前拜祭,每个人都会在她的墓碑前恭敬地倒酒、倒茶,并说一些想对她说的话,表达自己对她无限的思念。
拜祭完了,开始烧纸钱和一些纸祭品了。大家把纸钱和各种“生活用品”:鞋子、衣服、汽车……放进一个大火堆里,据说把它们烧掉了,祖先就能收到,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过得更好。
等所有的拜祭仪式完成以后,已经是下午了。天色又渐渐地沉了下来,一丝荒凉的感觉从心头涌起,天空中一只归鸟孤寂地飞过,“呀——”地叫出了声。我默默地站在风里,思念随思绪越飘越远。于是,我怀着这份无尽的思念,写下了这篇文章。
第一次面对死亡 篇二:
张妤菲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抹余晖,弯月洒下它淡淡的清晖。我默默地站在风里,思念着我的爷爷。
小时候,我最喜欢跑。每次爷爷都会说:“小乖乖,跟爷爷出去玩吧!”我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爷爷的手出门,一出门就开始疯狂地跑,爷爷追也追不上,只能一边颤巍巍的跑着跟着,一边大声地喊:“小心点呦!好多车!”当我不跑时,安静地靠着爷爷,爷爷就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对我稀罕得很。[本内容由 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整理]
爷爷很瘦,瘦得像一根火柴,全是皮包骨。一副方框眼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他常常把我抱在腿上,教我背古诗,每当背到“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我常常会看见有一两颗冰凉的泪水从爷爷的腮边滑下,我就拍着手说:“爷爷哭了,爷爷哭了!”爷爷就会语重心长地说:“乖乖,你还小,不懂。”我虽不懂古诗的意思,但在爷爷的熏陶下,我记下了很多的古诗词,是爷爷眼中的骄傲。时至今日,每当老师在课堂讲起爷爷教我背过的诗句时,我都会想起爷爷。
在我的童年里,最疼我的,就是爷爷了。
可是,在2020年2月11日,爷爷走了,永远停在了九十一岁。此事犹如晴天霹雳,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送葬时,看着爷爷的棺材,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我再也等不来那熟悉的笑脸、温柔的语气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夕阳西下,天空下一片静谧。风,生了暖意,那是爱的温度;水,起了涟漪,那是亲情环绕的形状,亲爱的爷爷,您可知道,我在想您!
忆外婆 篇三:
袁梓柔
我心中有一个人,她给我的温暖,像微风拂过竹叶,像碧波轻触海岸,像明星装饰天幕,像雨水滋润土地。这个人就是外婆。
在我很小时,每次到外婆家,外婆都要把家里所有的零食都拿来给我吃,还边照顾我,边干活,忙得妈妈都快看不下去了。
“妈,你别惯着她,不用这么忙活。”
我本以为外婆会听妈妈的话,却没想到她慈爱的望着我说:“带着我的柔柔怎么会累?再累我也最开心!”
妈妈瞬间无话可说,无奈地笑了。
外婆宠溺地把刚做好的丸子用竹签子叉着塞到我手里,一股香味弥散开来,甜入心窝,外婆笑了,我也偷偷地笑了。
4岁那天,妈妈带我去外婆家过生日,我真欢喜。到了家,外婆带我下去玩滑滑梯。当我玩得正开心时,突然摔了一跤,膝盖流的血都快有半瓶子了,我原地哇哇大哭。外婆平时步伐蹒跚,此刻像火箭一样地飞奔过来,捂住伤口止血。抱起我,一边安慰我,还一边逗我开心。可是这种方法对我来说一点也没有用。血终于止住了,创口贴也贴上了,可我还在呜咽。外婆脑子好使,她最懂我,她知道“吃”对我才有效。于是,就风风火火带我去买雪糕。吃了雪糕后,我才把眼泪收起来。把刚才的疼痛和流血忘得一干二净,抱着外婆亲了几口。其实这件事只有我和外婆才知道,也是属于我们的小秘密!要是让我妈知道了,可就大事不好了。
7岁时,外婆去世了,她永远停在了76岁,我再也见不到她慈爱的面容,听不到那温暖的呼唤了……
关上那扇吱呀作响的板门,跨过那走了几万次的篱笆,慢慢地沿着那条长满了青苔的石板路,我和妈妈回城区了。外婆的家,以前是我魂牵梦绕都想去的地方,可现在这家里却再也见不到外婆的身影。
有外婆的外婆家,是我最深情的思念!
清明节的习俗 篇四:
李茗涵
春雨一寸寸地下着,树林里仿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树叶一丛丛的,深绿如墨,小鸟静静地待在树林里,偶尔啼叫几声。
这早春的景色,让我想起了中山的清明节。
中山的清明节,当然是要祭拜先祖的。这天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外地的晚辈,不论有多忙,都必须抽空回来祭拜先祖。若不来,就是对先祖的不敬。
大人早早地起床,开始准备祭祀的饭菜,有豆腐、猪肉、鸡蛋和炒豆芽。当饭菜全部准备好后,他们会怀着虔诚的心情将饭菜全部装入祭祀的器皿里。不论大人小孩,都必须穿戴整齐,肃穆虔诚,不许嬉皮笑脸。
准备好后,他们就会扶着老人来到坟前,小孩呢,靠边站在一旁。年轻的晚辈会去打几桶水,用来擦洗先祖的墓碑。
接下来就到了摆饭和磕头的仪式。女眷们把饭菜摆好,点上香烛,全家人低下头,口中念着“请您慢慢享用”这类话。他们坚信,不管先祖身在何处,只要听到这句话,都会赶来与亲人团聚。
在大约一刻钟后,女人们在地上放一口烧经桶,大人小孩一起把折的元宝放入里面烧掉,送往阴间。
在家中吃饭祭祖与在坟前祭祀一样隆重,菜饭不仅有正式的八大碗,还要有清明的代表食品:麻糍和青团。
点上蜡烛,饭菜摆满了桌子,家人们按长幼顺序在各自的位置上坐好,直到家人们认为先祖已经上桌品尝,晚辈才可动筷子。
每年,在清明节这一天,本地人都会举行祭祖仪式。他们庄严肃穆地做着仪式,传承着这些习俗。这情景,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奶奶的风筝 篇五:
赖思羽
在我的卧室里,有一个积满灰尘的风筝。看到那个风筝,奶奶那张慈祥的脸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她的面孔已永远消失,但是奶奶亲手做的风筝,却能让我陷入对她的回忆……
四岁时,奶奶亲手给我扎了一个风筝。那风筝可漂亮啦!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小燕子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前。对于我来说,有这样一个风筝已经很满足了。小时候,只看到别人放过,自己却没有真正放过风筝,眼馋得很。既然已经拥有了风筝,为什么不学着去放风筝呢?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次,我鼓起勇气,拖着风筝快速绕着院子跑。可是绕了两圈,风筝还是飞不起来,我有些急躁。第二次,我把风筝往上一扔,再开始跑。结果它不但没有飘上去,反而“突突突”地落到了地上。我被风筝线绊倒了,摸着泛着血迹的膝盖,我丢下风筝,开始生气:“哼!我再也不要放风筝了!再!也!”
正当我脾气暴躁时,奶奶微笑着走了过来:“你怎么这样就放弃了呢?奶奶和你一起放风筝,好不好?”我擦了擦眼泪,重新站起来。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奶奶牵着我稚嫩的小手,一步一步引导着我走向成功。
“风筝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当我亲自放起风筝时,简直是不敢相信啊!成功了后,我偶然瞥见了奶奶身上豆大的汗珠,平时一身不方便的她,这次怎么就……
看着风筝,我的眼泪就这样滴了下来。我亲爱的奶奶,永远停在了七十九岁。但我相信,在另一个世界里,奶奶一定还在看着我,只要我还记得她,她一定还活着!
唉……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啊!
奶奶,你听见我对您的思念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