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游乌镇作文1000字
几张票,一个包,两三个朋友便乘着江南的柔风到了乌镇。
踏入乌镇口的那一刻,便一眼望到了那一排排带着年代气息的小屋,一座座悠悠的小桥古朴典雅,一条条乌篷船在微漾的河面上穿梭往来。放眼望去,乌镇的建筑没有繁华城市里遮天蔽日的高楼大厦,只有精致小巧的灰瓦白墙,错落有序的静坐在那里。一抬头,便见到了蓝天;一低头,又回到了江南。
我默默感受着古老的韵味,突然看见了对面的屋子里好像都有人居住,这时朋友告诉了我,原来那些都是乌镇的原住户,我听了不仅心生羡慕之情,能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是多么幸福呀。
想着想着一滴水突然滴落在脸上,两滴,三滴,我才醒悟过来。哦,乌镇的雨来了。这雨不大,倒也不必慌乱逃窜,可雾却慢慢升起,无奈只能顺着亮光前去。
可能是我和朋友的运气比较好,竟寻到了一处点心铺,温黄的灯光将糕点照得格外诱人,有做成雨滴形状的水晶糕,有粉红色的玫瑰糕,也有娇红的蜂蜜糕。各自散发着香气,也将这烟雨朦胧,染上一丝丝甜蜜。
我挑了一个热腾腾的青团,是红豆馅儿的,甜甜的,软软的,糯糯的艾草的清香融入了豆沙馅儿中,咬上一口,清甜充斥着整个口腔,香气涌上心头,幸福感爆棚啊。这会雨却是下的大了些,便慌乱地跳到一个古风古色的屋檐下避雨。将青团吃完,朋友突然指着身后的屋子笑着说:“嘿,你看咱们身后是什么?”我回头一看,也忍俊不禁,原来我们是站在一个厕所门口将青团吃完的呀!再一想,方才一点不适感都没有,甚至还觉得这是一处别致的庭院。朋友戏称这是“五星级厕所”前的青团,我也笑着收获这一桩独特的经历。
雨渐停下来,雾也慢慢的散去,我和朋友慢慢走进了乌镇的竹林。石板路有些凹凸不平,夹杂着细微的水流,染上了宁静的青色。剔透的珍珠,在细长的竹叶尖跳动;风在竹叶上轻拂翠绿摇晃着,好像将时光带回了民国时代,于是我仿佛看到了那少年诗人在竹林中独饮一壶清酒,见到了充满心事的姑娘抚摸着白墙,打开了木窗,将情寄给了乌镇。
不知不觉转到了大大小小的街上,一个繁华的乌镇展现在我们面前。灰瓦上挂着明亮耀眼的灯笼,白墙上架着一排排眼花缭乱的货物。有人举着纸伞挑拣着纪念品,有人在客栈里品尝着东坡肉,有人在桥上以乌镇为景照照片……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繁华之象络绎不绝。[www.guaiweng.com]
回到乌镇的门口,天已经快黑了,喧哗声也淡了下去。黄昏的云霞洒下一片细紫的光,许多沉静的岁月,在腐朽的门扉前流过,让瓦片凝重如黛,或许某世有位诗人也曾在屋檐下品尝青团,也曾漫步竹林间,也曾游于繁华之中。如今所有因缘皆重,连足迹也叠合在同一块石板上。
今日游乌镇,像在时间的河边走了一遭,江南游,乌镇醉。
第二篇:我游乌镇作文1000字
五一假期,我们全家都到乌镇去玩。为了更好地了解乌镇的景点特色和历史人物,爸爸特地请了一位导游,让她给我们讲述乌镇的故事。
我们进了大门往前走,只见里面黑瓦白墙,绿树红花,自己仿佛在画中游一样。导游姐姐先领我们去了百床馆,走到里面,导游姐姐对我们说:“江南百床馆里展示的床有近百张,这些床各式各样,有的床上雕刻得很精致,有的床是用黄杨木制成的……每个床上都可以挂蚊帐,在床的旁边分别有四进床:一道脱鞋,二道脱衣服,三道放马桶,四道上床睡觉。也有三进床,二进床,零进床。每张床都有丰厚的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愿,也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一次清晰地展现,其中左边那张床是镇馆之宝——清代的拔步千工床。”我看着那精美的花纹,不禁感叹:“多神奇的床啊,竟有这么多的图案!”。
我正在欣赏各式风格的木床,导游姐姐催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我只好从人群里挤了出去,跟着导游姐姐来到了蓝印花布馆。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庞然大物——9米长的竹竿上挂着长长的蓝色花纹的布。导游姐姐轻轻拿着布,对我们介绍说:“这种染料,是从一种叫蓼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植物染料,很环保。它耐洗耐晒,不易掉色,也很牢固,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我看看花布,它是蓝底白花,做工很精细。阳光下,像自家新买的窗帘,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有的孩子在里面与家人玩着躲猫猫,乐呵极了。
随后我们又游览了江南民俗馆。跨过门槛就看见有两个人站在那一动不动,我想:这两个叔叔是被定身了吗?怎么一动不动呢?我上前去探个究竟:原来这两个人是假的,是用石膏做成的石膏像。他们站在这里是展现当年的情景:坐在柜台里的是掌柜,站在里面的是账房先生,在外面的是伙计。在我们的左边,有一位老奶奶,她正在做鞋底。在她的旁边有一位很年轻的姐姐,她正在刺绣。她们都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做着,不受外人的打扰。再向里走,我们看见了古时候的旗袍,颜色很朴素,它们被穿在塑料模特身上。
走出民俗馆,我看见有几个老爷爷正在悠闲地在下象棋;孩子们在旁边无忧无虑地玩着,他们的母亲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受点伤。乌镇人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
最后导游姐姐引导我们来到了现代革命文学家茅盾的故居。我从屋里的碑文里看到茅盾于1896年7月4日出生,他在这里度过童年生活。茅盾在这里上了私塾,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深远,以至于他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我非常敬佩这位伟大的母亲,在那个年代培养这样优秀的人才。
虽然今天腿有些酸,但是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故事,以及古代的习俗。多美丽的乌镇啊!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再次来游玩。
第三篇:我游乌镇作文1000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美,处处画雨烟;江南梦,缥缈赛神仙……
——题记
暴晒!干渴!疲惫!绝望!豆大的汗珠不住地沿着脸颊滚落,我拖着无力的双腿缓缓挪动在通往乌镇的道路中,汗水浸透衣襟,嵌在娇嫩的皮肉里,每走一步,心头就如被千万只蚂蚁噬咬般隐隐作痛……此时此刻,我唯一的精神支柱便是那个憧憬于饱览乌镇风华的梦。
不经意间,太阳已悬上头顶,沐浴着乌镇湿润的清风,透过淡薄云层洒向大地的阳光忽然不那么刺眼,悄然与那青翠的竹林融合,声声悦耳的鸟鸣穿过绿叶的间隙流入耳畔,杨柳依依,碧水潺潺,交织成一幅幅清新透彻的水墨画,恍若梦境一般。甚美,美得不真实……
作为江南水乡的乌镇傍水而居,住入乌镇那白墙黑瓦的小屋中,推开一扇雕刻精致的檀木窗,江南特有的清香便顺着咫尺的碧波扑鼻而来,让人沉醉……居于河边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用河水洗涤衣物。水,甚清,清得仿佛能映下世间万物,天上一个太阳,水中便映着另一个太阳,摇船晃过,一桨将它打碎,少倾便又随着粼粼的水波若隐若现……
漫步乌镇,难免陶醉于至清的流水,却也忍不住多看几眼那饱含历史气息的石桥。乌镇的石桥多为前朝遗留之物,由一条条石条砌成,每一级都历经了百年的日晒雨淋,让人踏在桥上尽享朴实与纯净。石桥看似选材粗糙,却又精致到桥两旁的每一根石柱上,都蹲着雕得活灵活现的石狮。
桥头坐落着一家家散发着古风的铺子,勾起人们对茅盾先生所作之《林家铺子》一文无尽的回忆,忽的觉察,原来自己的目中之景便承载着书中之情。踏入茅盾先生的故居,穿过立志书院,匾额上“有志竟成”四个大字赫然印入眼帘,将其主人宏伟的文学梦显露无疑,厅堂中存放着茅盾先生的塑像与手迹,让人不经暗叹,这一代文学大师原来也是如此之勤且艰。
作为千年古镇,乌镇自然也少不了代代相传,令人倾慕的独特文化。乌锦、丝棉、蓝印花布,篦梳、湖笔、木雕竹刻,再加上定胜糕、姑嫂饼等人间美食足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乌镇流连忘返,但这个小镇最吸引我的,是那座意蕴悠长的戏台。戏台之上的民间高手层出不穷,记得有一位两鬓些许发白的艺人,身着一袭黄袍,手拿一件不知名的武器,旋转、抛接,一招一式做的干净漂亮,活力满溢,赢来阵阵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完美的发挥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一个个驳岸、一条条水巷、一座座拱桥、一级级石阶、一艘艘小船……均呈现在乌镇的画卷中,自然的交织在一起。在小桥流水人家深处,回荡于千年间的梦,无穷无尽,装点着静谧的江南水乡……
第四篇:我游乌镇作文1000字
乌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那里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道,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烟起雾落,云蒸霞蔚,流年似水。
年末之际,趁着寒假我随着家人来到乌镇。乌镇,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千百年来,人才辈出,商业繁荣,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气质,在这里淋漓尽致地散发出来,灰瓦、木墙、乌篷船、蓝印花布……骨子里更是透着远离世俗的清雅。
清晨,游人尚少,行走在乌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想象着当年的繁华和热闹。导游手指左前方,介绍“东栅”和“西栅”的由来。平时两栅打开,让江苏船只进乌镇做买卖而战时关闭,使敌军不易从水上进攻。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座小石桥,走进一看,这桥竟是由两座小桥拼成的,左边的叫“升官桥”,右边的叫“发财桥”。游人们嬉笑着从一座桥跑到另一座桥,感受着乌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乌镇的房子依水而建,房屋有一半建在水面上,底下打木桩支撑。有商船来时,人们打开窗户就能做买卖,商船就不必靠岸了。水承载着傍河居民生活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淳朴流向更远的地方。这里的水碧绿碧绿,这里的人清清澈澈。我们坐上乌篷船,船夫站在船尾熟练地摇动着固定在一侧的巨大船桨,荡开一阵阵涟漪,船左右摇摆着向前方荡去,两岸的房舍似乎也在摇摆着,突然觉得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宁、祥和的水乡生活中了,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威尼斯了,因为那里也是水城,水给人以安逸,当水成为城市的主命脉时,人们就会慢下步子来,也许这是一种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吧!
乌镇的水土氤氲出此地独特的文化气息。这方小小的土地,走出了文学家茅盾、木心、萧统,政治家沈泽民,理学家、科学家张扬园,藏书家鲍廷博等。我见到饱经风霜的老人,安然地坐在店里不紧不慢地做着那些看似简单的小工艺品,我听到百床馆里各式精美的床品诉说着工匠们的匠心和那个时代的世俗故事,我闻到浓郁的三白酒香,尝到香酥甜美的姑嫂饼,我赏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表演,花鼓戏唱得热闹,拳船表演架势十足,最值得一说的就是爬高竿表演了。一艘船上四根短竹子在底下支撑起一根高达15米的长竹子,只见表演者“噌”的一下子就爬上了竹竿,接着飞速往上爬,爬到顶端时,竹子因承受人的重量,而弯折了近90度,几乎与地面平行,四周悄寂无声,我躲在妈妈的身后,屏住呼吸,瞄着表演者,他身上没有安全绳,万一掉下来,该怎么办呢?只见他在上面做引体向上,单杠大回环,用脚勾住竹竿头朝下松开手,最后竟在竹竿高处直直地站立了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真诚而又精彩的表演所折服。
临走前想起了木心先生的诗《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