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和自己和解议论文作文
吾辈本蓬蒿,但使愿无违
读五柳先生的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痛苦挣扎中完成了自我生命升华的勇士。有趣的是,没有一道清晰的界线,能将他归隐前与归隐后的作品分割而开,而正是这样的反复,“金刚怒目”和“冲淡平和”才得以在一个人身上融合。这也正提示我们,“和自己和解”与“和自己过不去”不是非此即彼的生活状态,而是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
“和自己和解”决不意味着“佛系”地对自己的局限熟视无睹,四体不勤地空度时光,而“和自己过不去”不意味着自我抛弃,更不意味着我们应当迁怒于外。生而为人,我们真正要解决的不是“是否要完善自我”,而是如何在挣扎中成为更好的人。
少年很难和自己和解,年轻的我们总希望自己兼具老练与锋芒,从而救人世于水火。柴静在进入新闻业之初,所持的就是年轻人的热血,总想着站在撞高墙的鸡蛋一边,直到在“非典”,在一次又一次采访受征农户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自己充沛的情感和新闻应承担的实录之责是冲突的。所幸柴记者最终接受了自己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这一事实,我们才得以窥得雾霾之下的人心之明。与自己和解,使柴静得以保留自己做新闻的特色,而这也正是接受自我的真正含义。
而“和自己过不去”,我们往往希望通过一次次心灵的拷问,纠正偏离真我的行为。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要将自己的懒怠扯出来,不管它疼得怎样尖叫”。陶渊明所不断提及的“无违”正是如此,“和自已过不去”的种种反复,正是找寻提纯心中真正不可以贫贱移之的志向的必需过程。
和自己和解,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再以“和自己过不去”的斗志,实现由平凡走向不平庸,是每个有志者的必由之路。王守仁正是在“格竹”这样被旁人视为“抬杠”的行为中,体会到了凡人的可贵正在于以蓬蒿之身追求心之“无违”。大道在心,不在外物,此所以为天下学者所共勉。
吾辈本蓬蒿,但使愿无违。人类的群星正是在一次次接受自己的乏味,并向着闪光的方向磨砺自己,最终才能够汇集足以照耀黑夜,指引所向的光芒。所贵者志而已,“接受”与否,只是形式与途径罢了。
第二篇:要和自己和解议论文作文
与自己和解之思[本内容由 乖乖作文 WWw.guaiweng.com 整理]
生而为人,我们难免犯错,便会常常陷入懊恼,于是我们需要接受自己,与自己和解,来寻找下一程成长。而为了成长,我们又必须面对内心的坎坷,我们只有与自己抬杠,找自己的茬,加以改之,才能收获成长。
接受自己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恰恰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固然可以怀有改变世界的豪情壮志,可是以人力之微,我们难以改变所有;在天地的残酷与不仁面前,我们难以抗争到底。于是,我们需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弱小,接受命运的不公,接受天地的不仁,我们才能认识到生命之轻重,天地之一视同仁。苏子瞻一生坎坷,连番受贬,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则信口说道:“问汝平生功业,惠州,汝州,澹州。”风轻云淡,一笑了之。史铁生受尽身残之苦,可他却说:“死亡是一个终将到来的节日。”他接受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从而才能从中跳出,去追寻人生其他的意义。与自己和解,应当是一种淡然,一种“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勇力。
然而,接受自己是有条件的。全盘接受,无条件地与自己和解是一种逃避现实与责任的行为。譬如前段时间大火的“佛系青年”,看似“看淡一切”,实则逃避一切,为记忆的颓废与沉沦找一个说辞开脱罢了。我认为,与自己和解要以不忘初心为前提,在成长的种种逆境当中,当我们难免为挫折所困时,我们才能以淡然为灯,以梦为马,方能走出困境,勇往直前。
正是有了这一方“与自己和解”为前提,我们才能在不和解中收获成长。梵高曾有过为贵妇人作画,从此扬名立万的良机,可他选择不与世人和解,更不与自己的心安理得和解,坚决不改变作画风格。他在当世未受认可,郁郁而终,却在后人心中树立起无比崇高的后印象派大师形象,为人所模仿和推崇。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一次又一次鲨鱼的攻击时,他有太多可以返航的理由了,可他必须要为自己正名,于是选择了与自己内心的懦弱与放弃抗争到底。唯有顺从初心,不懈追求,不轻易与自己和解的探索者,才愿意选择走上光荣的荆棘路,才会遇见最黑的夜与最美的黎明。
成长过程中,为了跳出悲剧,为了新的灵感,我们需要与自己和解;历练之路上,也愿你耐住艰苦,耐住寂寞,不轻易与自己和解,乘风破浪,抵达远方。
第三篇:要和自己和解议论文作文
善待,也鞭笞自己
人生活的首要意义,是找到并实现自我。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存在的“确证”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找寻真我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陷入大大小小的自我矛盾中,是要与现在的自我和解安于现状?还是和自己过不去,非得改变些什么?我们几乎从未停止过这样的选择题。
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都是前进路上的必需,绝不是哪一种用到底就可以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善待自己,也要鞭笞自己。
“接受你自己”“要和你自己和解”这样的话常被人挂在嘴边,这确实是一种人生哲学。接受自己是认清自己的重要前提,而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明确地找到改进和实现自己的方向。如果一个人拒绝接受真实的自我,那他难免落入妄自尊大抑或是妄自菲薄的陷坑,再也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与自己和解”则是一种坦诚,一种愿意兼顾体恤自我的态度。否则,疲惫不堪的精神,也很难再有所奋进。
那为什么又要和自己过不去,要“抬杠”“找自己的茬”呢?这是更具有激情的鞭笞式哲学,拒绝苟且,努力寻求自我不足,拼命挑自己的毛病以求取进步:不少著名的先贤,便是在不知多少省吾身后成长起来的。这样的对待自我的方式,确实更能刺激自己的进步。
然而,任何一条路死抱着都无好处。有些人便是在不断的一味和解中丢失了进取的锐气,坠入了消磨意志的舒适圈,活得浑浑噩噩起来。而另一些人,不接受自己,不和解,将精神劳累得困倦不堪,看看自己挑出的茬,最后落入自怨自艾的死循环。一味的善待或是鞭笞,最终都会伤损我们的心志。所以,我们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化它们各自的效用。既要善待,也不能不鞭笞自己。
认清自我,接受现有的自我后,我们应当去直面自己的缺陷,和自己过不去,是正视不足的勇气,也是锐意进取的决心。我们也需要适时与自己和解,坦然接受自己的一些经过努力也难以扭转的缺憾。当然,这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我们要用其他方式的努力来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不断的认清自我、纠正自我的过程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断进步,去接近那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目标。
我们是并非圣贤的普通人,小小的怠惰,其实无可厚非。毕竟,闻过则喜,不断奋进的境界,又有几人能真正达到呢?我们的首要,是将认清自我这一基础做好,善待,也鞭笞自己,去取得力所能及的一切进步,去自我实现。
第四篇:要和自己和解议论文作文
真正的“和解”
近来,“与自己和解”已成为网络热词。当人们纷纷灌下这一碗看似美好治愈的“鸡汤”时,却鲜有人去挖掘这种和解背后所隐藏的软弱怯懦的人心。在我看来,与自我生命真正的和解,恰恰来源于一生中和自我的冲突与不断的挣扎。
王小波曾言:“人们的所有忧郁都来自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在现代社会个体全方位的曝露,与无处不在的竞争与比较中,这种无能显得无比明白尖锐,而忧郁与愤怒则更为烧灼痛苦。然而改正又在层层“玻璃天花板”之下,显得十分艰难。于是人们开始逃避不完美的自我,“与自己和解”、“接受你自己”成了最好的托词。人生最为重要的部分——“于臭腐之中孕育全新的自我”的过程——被他们忽略了。对于“改变”、“完善自我”这一艰难困苦过程的恐惧,使人们停留在原先的自我之中,碌碌无为,停滞不前,过着福克纳小说中“如同从车的后窗望去,看见其流逝却无能为力,抓不住任何东西”的人生。这也恰恰是现代的“佛系青年”的内心真实写照。
但是这份忧郁与愤怒终究是逃不开,抹不去的。它蛰伏在内心深处,一旦人们胆敢回望,便照出一个无比疲软的,走兽一样的人来,于是人们越发憎恨自己。这种暂时“和解”的背后藏匿的是更尖锐的冲突,与更深的绝望。
与自己和解的唯一通途,即是“不和解”。这种对于自我时时的审视与不断的冲突,首先,是我们提升自我,改正不足的第一源动力。这一点毋庸置疑。更为重要的是,和自己抬杠,找茬,这一别扭的过程,一步步袒露了你真正内心认同的“自我”的样貌,并促使现在的自我一步步靠近它。这看似纠结辛苦,但实则是充满希望的幸福旅程。在现代五花八门的“伪个性”,“做自己”中,这种在自我冲突之中,按自己的心意一点点完善自己的过程最为脚踏实地,也最能让人感到沉甸甸的意义。在“情人般的争吵”与随即的改变之中,我与“我”才能生出感情,达到“和解”。若是前途渺茫,改变很难,也无需担心忧虑。正如胡适先生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在余华《活着》的序中曾写道:“世界上最感人的友情是人与他自己生命的友情。他们互相怨恨,又互相感激。一同奔波劳碌,又一起归于尘土。”这种饱满的友情,诞生于一生的“不和解”之中。虽一路走来,得失难量,但在这辛苦纠结的一生过去之时,回头望去,正是那一个我想要成为的“我”站在终点,也算件幸福的事罢。